贵州有特殊的省情、水情。如何结合贵州实际,贯彻落实好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近日,贵州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黎平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贵州是全国最为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虽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水利工程年供水量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2010年贵州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10.61%。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投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贵州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黎平说,一方面是水资源相对丰富,另一方面是有水蓄不起、用不上,大量的水资源白白流失,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和利用效率。
黎平说,当前贵州水利建设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011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今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大对贵州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为贵州省水利建设后发赶超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贵州经济社会后发赶超,正在按“两步走”战略目标向前推进,到2015年接近西部平均水平,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后发赶超的先决条件,贵州省正在加快推进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的步伐。“贵州水利建设如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必须走一条符合贵州省情、水情的后发赶超之路,加快缩短同发达地区的差距。”黎平说。
与贵州经济社会后发赶超相适应,贵州水利建设也明确了“两步走”目标。到2015年,全省水利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27.1亿立方米;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59.4亿立方米,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
黎平认为,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是贵州水利奋力赶超的重要前提。贵州省已经建立省水利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投融资平台,今年计划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70亿元用于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省政府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出1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省级统筹比例为20%。近年来,贵州省水利投入连创历史新高,2010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151.78亿元,为“十一五”年平均投入的3.25倍。2012年,170亿元的水利投资目标,已经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
抓好前期工作,是加快推进水利项目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黎平介绍说,2011年,贵州省投入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4.75亿元,今后几年将进一步加快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对列入《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的521个骨干水源工程,“十二五”期间拟开工建设的项目,必须在2013年以前完成前期工作,所有项目必须在“十二五”末以前完成前期工作。
黎平表示,将继续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制度完善、监管有效、市场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权责分明、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确保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有序推进和已建成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黎平说,实施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贵州省2012年水利中心任务之一。贵州省年内将完成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总体工作方案及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实施方案的编制,启动贵州省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建设,进一步细化、分解“三条红线”考核指标,落实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
“贵州水利,奋力赶超正当时。有中央的支持,有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合力治水,通过5年到10年的奋斗,我们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大发展!”黎平厅长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信心。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