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组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各司局、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11年都取得了哪些成绩?2012年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水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匡尚富。

匡尚富说,2011年,水科院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对水利科技的新要求,重新编制了全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企业和信息化建设等六项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年末全院实现“六个一”的发展目标。
匡尚富说,2011年,水科院通过搭建两个平台,着力改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条件。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筹建,填补了水科院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空白,形成了1个国家级、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8个专业实验室的实验平台体系。国家能源水能高效利用与大坝安全技术研发中心批准建设,基本形成了4个国家级中心、6个部级中心和13个研究所的科研机构平台体系。同时,延庆试验基地的水资源与水土保持试验大厅基本建成,工程力学综合试验厅开工建设,专业实验室的升级改造,将有效改善水科院的科研实验条件。
匡尚富说,水科院不断提升和加强三种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与保障作用。一是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加强前瞻性及宏观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基础理论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新签科研合同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10.6%;提交科研报告741份,发表论文816篇,出版专著40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5项,国家授权专利45项,软件著作权63项。
二是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参与编制国家及行业发展规划,参与起草行业管理规章及重要文件。配合水利部各司局开展项目编制、技术指导、前期研发、评估验收等工作。为水利科技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培训,签署科技援助协议与合作协议。
三是开拓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坝工、安全监测、机电、水电站自动化监控、水工材料等优势领域,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承担了锦屏、溪洛渡、小湾等国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科技咨询与服务;承担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咨询项目。科技企业新签合同额6.03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全院合同总额的60%,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匡尚富说,2011年,水科院通过实施四项举措,切实增强了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一是通过实施人才强院战略,1人成功当选新一届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入选部5151人才工程,1人当选水利科技英才。二是通过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创新项目优先资助、创新成果配套奖励等力度。三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搭建五大管理平台,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四是通过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推进院所文化建设,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展望2012年的工作,匡尚富表示,作为国家级科研院,为水利水电跨越式发展做好科技支撑是水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水科院将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创建世界一流科研院所为目标,持续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水利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