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改革攻坚就要迎难而上


2007-07-10

    始于2004年的安徽省水管体制改革,目前已进入关键时刻。截至今年4月底,在全省98个有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的市、县(区)中,已有29个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36个出台了改革方案正在组织实施,32个改革方案已报政府审批。


  今年初,安徽省水利厅党组提出,2007年年底要全面完成全省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了各级政府和全省水利系统关注的一件大事。

  四大成效显现

  几年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安徽省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成效一:重点难点问题有了较大突破。定性定编、解决“两费”、落实人员分流政策是水管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芜湖、亳州等市根据管理需要,新成立了河道管理局,定为副处级全额事业单位,统一管理全市的河道、堤防。贵池区2006年4月出台方案,将6座国有泵站下划给所在乡镇管理,但没有明确单位性质,也没有落实管理经费,职工意见很大。后来,对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水管体制改革精神,贵池区于2007年2月重新出台方案,将这6座泵站全部纳入区财政全额供给。


  成效二:水费计收和支付方式有了创新。过去在安徽,排涝、灌溉水费普遍征收不到位,困扰着水利部门。为改变这种状况,无为、和县、含山等县,由县水利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核定计收任务,县财政部门下达给乡镇收缴,每年县财政按标准拨付给水利部门使用,欠收部分由县财政兜底。铜陵市自2005年起,全市排涝电费按实际发生额由市级财政直接支付给供电公司,排涝泵站维修养护费由市级财政补贴给水管单位。


  成效三:水管职工的思想观念有较大转变。这次改革,很多单位都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按岗位确定工资待遇,对职工的思想触动很大。宣城市青弋江灌区管理处的职工说,改革后工作压力大了,以前是领导怎么说怎么干,领导逼着学也不学,现在是积极谋事业,自觉干工作,主动学业务,不然下次竞岗时就可能被淘汰。

 
  成效四:水管职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改革前,水管单位因财政拨款少,水费计收不到位,职工收入低,生活困难,人心不稳。改革后,财政增加了拨款,分流了超编人员,水费到位率提高,水管职工的收入有了保障。和县改革后,职工月平均工资由原来的600元左右提高到900多元,职工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五点成功经验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安徽省总结出了改革的一些成功做法。

 
  统一思想认识是改革的前提。六安市水利系统,有职工5400多人,超编2000多人,地方经济基础又比较薄弱,改革难度很大。面对存在的问题,他们认识到“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市水利局调整力量,强化措施,一把手局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
  党委政府重视是改革的保证。为便于协调政府部门共同搞好水管体制改革,蒙城县让政府办公室一名副主任担任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从水利、编制、财政、劳动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到县水利局集中办公,遇到问题及时协调。


  水利部门的主动工作是搞好水管体制改革的根本。水管体制改革虽属政府行为,但水利部门是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因而水利部门必须唱好主角,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淮南市水利局主要负责同志,为了争取改革方案尽快得到政府批准,一个星期内4天到市政府找领导汇报。市政府主要领导出于对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视,也是被他这种工作精神所感动,专题召开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了水管体制改革方案,有力促进了改革工作。


  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是搞好水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水管体制改革涉及编制、财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各地在实施改革中,积极争取这些部门的支持,主动上门介绍情况,宣传改革的必要性,共同解决问题。由于这些部门的积极配合,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才得以突破。


  落实奖惩措施是搞好水管体制改革的有效手段。省水利厅把改革与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技改、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挂钩;与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年度水利发展目标考核挂钩,对改革进展缓慢的单位,停止或延缓部分项目的呈报和审批工作,在2006年年度目标考核时,有几个市因水管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没有获得优秀等次。

  改革仍需攻坚

  安徽各市县水管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实现200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省水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安徽省确定了分阶段目标:未出台改革方案的市、县(区),必须在5月底前出台具有实质性内容、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并在7月底前基本改革到位;已出台方案的,要抓紧实施,争取在6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市、县(区),要回头看,找出不足,深化内部改革,解决好遗留问题。所有市、县(市、区)都要在9月底前完成自验和总结工作。


  定性定编、落实“两费”、分流人员的安置与社会保障是水管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这三个问题解决不好,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当前,安徽各地正紧紧抓住这三个关键环节不放,努力做好有关部门的工作,争取把纯公益性人员纳入全额事业单位编制,把纯公益性水管单位人员的基本费用、维修养护经费纳入财政保障框架。同时,对准公益性单位的收入进行核算,合理确定差补标准,采取多种措施安置好分流人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分流人员办理社会保险,以解除其后顾之忧。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7月10日

作者: 王春夏
SRC-102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