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风光无限古运河 璀璨玉带添新意

2016-04-27
  

风光无限古运河  璀璨玉带添新意

  

  北运河武清城区段风光

  

  北运河景观 

  一、北运河简介

  北运河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水系,发源于燕山北部山区,是隋代永济渠的最北段,为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运河全长238公里,地跨北京、河北、天津三省市,通县北关闸以上称温榆河,以下称北运河,流经北京市在土门楼进入天津市,流至屈家店与永定河会合,至天津大红桥与子牙河会合后入海河。

  北运河流域上游为山区及丘陵区,属燕山山系,山区海拔一般在500~100米,最高峰达1000米左右,中下游平原大部是易涝地区。流域面积616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952平方公里、占16%,平原面积5214平方公里、占84%。

  北运河流域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43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的84%,多年(1956~2000年)平均径流量为4.81亿立方米。

  天津段北运河自土门楼闸至三岔河口,全长148公里,上段屈家店闸以上主要以防洪为主,下段至市区子北汇流口处与河海河相连,承担防洪、引供水功能。

  二、生态的河

  近年来,天津市连续组织了三轮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通过大力治理河道周边入河排污口、积极推进合流制片区改造、提高生态补水循环效率等措施,大幅减少北运河沿线的污染物入量和存量,水体自净能力大幅提高,水质逐渐改善。根据2015年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数据,到北运河末端北洋桥断面时,按主要污染物指标评价,河道水质已平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部分月份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水体使用功能和水生态得到恢复。通过对水质、环境卫生、社会监督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北运河天津段全线均为优良水平,河道沿岸植被较好,植被覆盖度最高达到85%,河岸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据调查,目前北运河中共有鲤鱼、鲫鱼、鲶鱼、波氏吻虾虎鱼等共计6科、14种鱼类,水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三、安全的河

  北运河沿河右岸有通惠河、凉水河、风港减河、龙凤新河等平原排水河道注入;左岸有运潮减河(北关闸上)、青龙湾减河、筐儿港分洪道等分泄洪水河道,筐儿港以下北运河主要承泄两岸沥水。屈家店以下北运河主要分泄永定河部分洪水和两岸沥水。于天津市区大红桥流入海河。青龙湾减河是北运河的主要泄洪尾闾,上起土门楼闸,下至潮白新河口,河长52公里。大黄铺洼是北运河水系的滞洪洼淀,位于青龙湾减河与北京排污河之间,滞洪面积273.71平方公里。

  北运河北京市境内堤防已经按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进行了复堤,木厂闸下至筐儿港天津境内段和屈家店以下段河道已分别按设计行洪标准300立方米/秒和400立方米/秒进行了治理,基本达到设计标准。

  四、文化的河

  北运河是古运河至京杭大运河的北端,曾称沽水、潞水、白河,至明代末称北运河。自隋代大业元年至六年(605~610年)疏挖潞水沟通了京杭运河北端,使之直通终点涿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建都中都(北京)开辟了通州到中都的运河称闸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惠河,全长20公里,使漕运直抵大都,航运业兴盛一时。明、清时,朝廷消费,军需民用,主要靠漕运供给,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河道治理甚少。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兴起与发展,北运河航运事业日衰,但仍然是一条重要的行洪排涝河道。

  (1)筐儿港枢纽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三十八年(1699年),北运河在武清县筐儿港接连决口、运道受阻。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帝亲临视察,决定在决口处修建减水石坝,长约67米,并开挖减河,河旁筑堤,直通东北的塌河淀。雍正六年(1728年),拓宽减水坝至60太(约400米),河口拓宽,河道清淤,部分改道。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十九年(1774年),又两次挖河固堤,从此,导流安澜百余年。

  至民国时,泥沙淤积日甚。1950年废除原北堤分洪闸至马道桥以西堤段,将水导入大黄堡洼停蓄,成为新引河。1952年,修建20公里的新北堤,与青龙湾右堤相。1953年春,从原八孔闸(现十一孔分洪闸)的南侧向东筑新堤一道,切断旧引河,到西掘河村南与旧北堤相接作为新引河之南堤。至此,“老筐儿港引河”全部作废。1966年6月,开挖大高口至三叉口的导水沟。1971年开挖北京排污河后,将大高口以东河段全部废除,选新线入永定新河。

  筐儿港减河屡经变迁,但其分水高州基址一直未变。自北向南现已建成一六孔分洪闸、龙凤河穿运倒虹吸、十一孔分洪闸等水利设施,分水设施遗址的位置、范围较明确。

  鉴于河北平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以及海河水系“上大下小,尾闾不畅”,为保证漕运,自明代起便在北运河上开挖减河。筐儿港分水设施遗址是为数不多的、现存比较完整的北运河减河遗迹,对研究运河水利史具有重要价值。

  在历史上,筐儿港分水设施北部曾建有筐儿港行宫,在今十一孔闸北约160米处,清康熙、乾隆等皇帝曾多次驻跸于此,行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建成后的行宫共五间,东南20米处修一八角亭,正东90米处有古槐一株,1905年时,行宫、八角亭尚存完好。1925年,行宫被北运河河务局(时由直隶所辖)卖掉、八角亭被扒毁。

  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康熙皇帝恩准建立御碑,并亲笔题写“导流济运”四个大字。武清县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北运河畔筐儿港村皇帝行宫旁建起了一座康熙御碑。碑体为一块长方形汉白玉巨石,碑额雕刻“御碑”两个篆书大字。碑身正面雕刻康熙御笔“导流济运”四个楷书大字,遒劲有力,气势恢宏。碑身周边刻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飞龙。碑身背面刻着捐资建碑的人名。碑座是一个巨大的石龟,该石龟狮头、龟背、蛇身、龙爪,象征力大无比、负重长寿。康熙御碑立起的第二年,又建立了一座漂亮的六角碑亭,成为当时北运河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康熙御碑经历近300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

  导流济运碑

  (2)青龙湾引河

  筐儿港引河开挖成功后,分减了杨村一带运道的洪水压力,但对于它上游的河西务一带则无补于事。河西务一带历来是险工要处,耍儿渡更是屡屡冲决,经常成灾。雍正八年(1730年),北运河上游山洪暴发,河西务耍儿渡决口。雍正皇帝命河道总督在上游土门楼村北(武清与香河交界处),始建减水石坝40丈,在王家务另开减河(今青龙湾)90里,夹以长堤,将洪水注入七里海。雍正九年竣工。这条河自开挖至今,基本路线变化不大,至今仍称青龙湾河。

  青龙湾减水石坝的位置最初建在香河县三百户村与王家务村之间。左岸为三百户,右岸为王家务,与石坝的距离均为一里路左右。石坝建成后,泄洪效果并不佳。据直隶河道水利总督刘奏疏说:“其青龙湾引河一坝,因相距河身远至四里有余,而坝基又建于至洼之区,测量临河滩岸,较之坝面高六、七尺,以致盈槽之水,哽咽不下。每遇水势略小之年,不能分泄涓滴。若值水浩瀚,坝口仅得过流,堤工已有溢漫之虞,此坝竟成虚设。”在这种情况下,青龙湾石坝仅使用了八年,即于乾隆二年(1737年)废弃。青龙湾石坝目前尚存一些遗迹。两岸坝肩各有一段残留夯土,上面的砌石痕迹至今还历历在目。

  (3)河运、海运交汇处的三岔口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海河水系各河汇聚天津后形成海河干流。三岔河口就是指海河与南运河、北运河的交汇之处。这里是海河干流的源头,由此蜿蜒73公里,穿过天津市中心,东流注入渤海。

  三岔河口是天津城市发祥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金代以前,渔民、农夫和晒盐工们聚集在三岔河口形成了自然的村落。到了金、元时期,这里便有了河海运输,成为了漕粮转运的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漕粮使三岔河口诞生了天津最早的军事城堡直沽寨,元朝时把直沽寨又改为津海镇,元代诗人张翥所做诗句:“晓日三岔口,连集万艘”,就描写了那时三岔河口繁华盛况

  五、生活的河

  北运河在天津境内主要流经武清区和北辰区。其中,武清与北运河有着深远的渊源。武清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因运河而名。千百年来,武清人民亲切地称北运河为“母亲河”。

  2004~2008年,武清区对北运河高速公路桥至振华桥段5.6公里进行综合治理。河道治理不仅满足了防洪除涝的要求,防止了险工加剧,同时根据河道特点建设了亲水平台、观景台,丰富了运河的滨水景观,最重要的是将原两堤之间的大量河滩地解放出来,为今后的城市开发建设提供了土地资源。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运河的行洪排沥功能,同时把凸显运河特色、彰显运河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作为治理改造的根本。修建完成了河岸栏杆、滨水道路、两岸树木种植、多道景观墙、景观平台、亲水平台、各种休闲广场、运河公园和双龙公园的修建及其他服务设施。建设河道两侧人文景观,在运河沿岸陆续完成了御碑亭、连翼亭,康熙、乾隆题字石碑,刘炳森书法墙,多角亭,武清历史百米文化墙,“合力”、“向前”两组雕塑,音乐喷泉,“潞水帆墙”浮雕墙和400米漕运文化墙等工程。

  六、和谐的河

  (1)北运河水利风景区

  北运河水利风景区是2001年9月28日北运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竣工后所形成的集河道输水、泄洪,两岸生态环境改善、环保、绿化、美化、交通、游人休闲、旅游、娱乐、节水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水利特色的风景区。该工程实现了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水利工程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发展的先河。

  2000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北运河进行综合治理,防洪综合治理工程于2000年12月20日开工,总投资4.7亿元,治理范围从屈家店闸至子牙河、北运河汇流口,河道全长15.017公里,新建橡胶坝1座、桥梁3座、码头12个,沿河新增绿地90万平方米,河道水面和绿化总面积达210万平方米,新修道路20余公里,两岸堤距拓宽至120米,河道过流恢复至400立方米秒。两岸新建了带状公园,全线铺设近70万平方米的草地,栽植10万余株的云杉、桧杉、刺柏、丝兰等常绿植物和紫薇、木槿、美人梅等花冠乔木,以及山桃、石榴、柿树等果树,形成运河两岸绿化美化带,成为一条绿色通道。沿河新建滦水园、御河园、北洋园、娱乐园匀称地分布于运河两岸。

  经过综合治理的北运河,河水清澈,堤岸翠绿,泄洪畅通,环境幽雅,被建设部评为2002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3年10月8日被水利部评为第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2)北运河郊野公园

  2012~2013年,武清区实施了郊野公园工程,通过建设滨水景观带、果林风光带和农业观光带,修建中药文化园、生态湿地(利用河流弯道处开敞的河滩地,在与主河道相贯通的适宜空间营造三处近1000亩的生态湿地)、滨水绿道等,极大提升了北运河的水生态环境,成为居民休闲旅游、散步踏青的好去处。

  治理后的北运河与龙凤河、龙凤河故道,形成了完整的环城水系,实现城区环城通航,更加凸显武清“水绿交融”的特色和优势:

  水清了。河道蓄满了清水,整个水面显得宽润丰盈。微风袭来,碧波荡漾,鱼儿欢游,令人心旷神怡。

  岸绿了。河道两侧的景观绿化进行了精心布置。根据植物季节特征,搭配种植了百余种乔灌木和花草,实现了四季景观分明,一年常绿。郁郁葱葱的北运河郊野公园及连绵不断的沿岸绿地,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

  灯亮了。夜景灯光的建设把运河千年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结合起来,按照“靓丽、绚烂、节能、环保”的建设原则,采用了大量地太阳能灯和节能LED灯带,在两岸临水步道上安装了太阳能庭院灯,草坪中放置了太阳能草坪灯,重要景观墙和广场处安装了投光灯,沿岸建筑物顶部挂设了灯带,在多姿多彩的灯光装点下,夜幕下的北运河景观效果更加绚丽,河道内景观灯流光溢彩,河两岸景观树五彩斑斓,青石砌岸,白玉护栏,栏中有灯,灯火阑珊,水中倒影,五颜六色,分外妖娆。河道两旁数百株景观树上色彩斑斓的彩灯,将运河两岸装点成火树银花的世界。音乐喷泉随着音乐舞动的水柱与变化多样的灯柱相互辉映,使古老运河在五色的灯光中增添了新的魅力。

  人文景观点多了。武清城区段历史人文景观建设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的重要工程。通过在武清文化历史中选精撷萃,通过对武清人文历史与运河知识简介,表现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环境,让人们在休闲中潜移默化,增长素养,增加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天津市水务局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jpg
16yyb2.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