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一个人的通信站

2013-01-05

  中国水利网站 毛明辉 报道

  早就听说局里下属有个通信转接站,驻扎在偏远的沿黄村,只有一个职工在那驻守着。一个人,一个站,听起来的确有些新鲜,却没见过。充满了好奇、敬佩,也渗杂着疑惑,时常在脑海想像,如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元旦刚过,有幸随局里去辖区安全巡查,刚下过雪,路不太好走,我如愿来到了这个位于东平县戴庙乡的十里堡通信转接站,也见到了通信站的主人公张道明。

  与其说它是一个站,不如说是一个家。在母亲河畔的大堤旁,有一个大院落,里面分布着数排红砖瓦房,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修建的,据说是东平黄河河务局的前身,最前面的三间瓦房,就是通信转接站。屋顶砖瓦的积雪还未融化,窗户还是老式的木窗户,严严实实地糊着塑料纸,干净利索的院落,摆放着一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院里大大小小的菜地,沟沟垄垄,畦洼分明,有摘挖过后遗留下的烂白菜根叶,有干枯的辣椒棵,有茄子梗,咋一看就知道主人在这片土地上花了不少的心思,更增加了站内主人公的神秘感,让我联想到陶渊明世外桃园般的活神仙生活。

  “你们来啦,路上很冷吧,快屋里暖和暖和!这几天天气不好,光下雪了,太冷了。”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人,大嗓门向我们热情吆喝道。只见他鼻子上架着一副浅颜色的墨镜,头发脱落的有些发黄稀疏,身着藏青色的羽绒袄,脚穿一个起了皱折的老款棉皮鞋,上面还沾着湿泥巴,很普通的一个人,这就是张道明给笔者的最初印象,也揭开了我心目中关于他的神秘面纱。

  或许是位置偏远且少有人来的原因吧,老张对我们很热情,端茶倒水,一阵寒暄之后,让我们坐在屋内仅有的一个铺着棉垫的沙发上,因为内在空间拥挤的原因,委屈自己坐在床沿上,他努力地伸手去调试放置在床头电视柜里的电视节目,这也许是他一种欢迎人的方式吧。我环绕了一下屋内,多少简陋的一个家啊,一个桌、床、电视机,还有沙发,再就是锅碗瓢盆了。屋内用煤球取暖,有少许的呛人气味,比起寒风刺骨的户外要强很多。

  老张看起来很健谈,很随和,说话也很有逻辑。他告诉我们,旁边那两间屋子是东平黄河河务局的通信转接站,主要负责局里所管辖的出湖闸管理所、斑鸠店管理段、陈山口收费站的通信保障,一天到晚守着通信机器,防止出现各种故障,如出现问题,马上检修,如果停电了,马上关闸。如果烧坏了电瓶,陈山口一带的通信线路就会中断,承担了防汛、防凌重任的出湖闸通信就得不到保障。现在是防凌关键期,丝毫可不敢马虎啊,责任重大啊。

  今年54岁的老张,在黄河上自19岁参加工作,这一干就是35年。上世纪90年,东平黄河河务局从十里堡村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东平县银山镇,面对选择,老张还是选择了留下坚守岗位。“或许是时间久了,啥苦不苦的,待习惯哪都一样。春夏秋冬时,种些时令蔬菜,也不用去偏远的集市买了;有时回城里,带些油、面条和馒头,一个人怎么都能将就;局里给1吨块煤过寒冬,每月还报销70度电。就是吃水不太方便,院内的一口250米的井水是咸的,或者是地势的原因,无论打多深,水都不能吃,只能去一公里外的地方用自行车驮……”他娓娓道来。

  听了老张的点滴讲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积极与乐观的心态,一个“老黄河”的奉献与执著。寒冬的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睡,陷入了苦苦的沉与思,一个人,守着一个站,上有老下有小,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缤纷,为了母亲河的安好而坚守着通信站,无怨无悔,而且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在黄河上上下下,许多像老张这样的人,都是我们时代的楷模,心中的偶像。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价值的体现是什么?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怎样?老张给了我们一个满意而充分的答案。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1月5日

        
毛明辉


  相关新闻:
让治黄一线职工过上好日子
河韵碑林 黄河文化的大手笔
扮靓“黄河母亲河” 社会各届共给力
黄河干流迎来2012年4号洪峰
黄河上游持续大流量行洪青甘宁蒙四省(区)严密防守
黄河铁军“亮剑”内蒙古抗洪一线抢险现场
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初步设计获最终批复
母亲河畔最可爱的人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