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中流击水七十载 科技引领创未来
——庆祝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建院70周年
 
分享到:
2021-10-2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洞现场化学灌浆处理
长江科学院科研人员开展滇中引水隧洞超前预报
长江科学院沌口科研基地
长科院自主研发的封闭水域大型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在丹江口水库应用
2021年江源科考
长江科学院作为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处承办长江河湖保护与修复高端论坛
长江科学院大藤峡船闸在线管理系统
乌东德水电站1∶50水工整体模型试验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从1951年到2021年,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勇攀高峰,这些精神特质串联起新中国首个治理长江的科研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的奋斗主线。 
  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水利部党组、长江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长科院人胸怀兴水报国之志,以为治水治江事业提供科技支撑的执着与坚守,把汗水挥洒在祖国江河大地上,把智慧凝聚在万里长江画卷中,书写着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华章。   
  长江见证,科技奏捷。正值长科院7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以专题形式,回顾长科院70年奋斗历程,展示辉煌成就,展望新时代征程。 
  致敬奋斗不息的科研岁月,致敬矢志不渝的坚守与担当。
 
  怀赤诚之心 与时代同行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长江的治理开发与保护。为解决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1951年10月,新中国首个治理长江的科研机构、长科院的前身——长江委水土工试验室应运而生,开启了长科院科技支撑治江兴水伟业的七十年的光辉历程。
  此后,长科院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与治水治江事业紧密相连。 
  1952年9月和1955年初,长江委水土工试验室先后更名为长江委计划处实验室和实验研究所。1956年4月,长江委实验研究所扩充为长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知名水利专家何之泰博士任首任院长。1958年,因三峡工程前期科研工作需要,成立岩基专业组及三峡试验坝——湖北蒲圻陆水枢纽施工试验大队。1959年在三峡三斗坪成立三峡岩基试验站。当年12月,长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名为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丹江口、陆水、下荆江裁弯、葛洲坝、乌江渡等重点工程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长科院陆续发展了高速水流、结构力学、混凝土温度应力、岩基、渗流力学、安全监测、振动、爆破等专业,设立了电子计算站,大力拓展电子计算技术和数学模拟方法,并开始建立水工、河工实体模型试验基地,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逐步完善。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科院因时因势融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浪潮,研究领域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设备更加先进,学科发展达到新的水平。1986年8月,水利电力部发文将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名为长江科学院。同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亲笔题写“长江科学院”院名。至2000年年底,长科院主要学科与专业领域已拓展为河流泥沙、水工水力学、土工与渗流、岩石力学与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材料、灌浆材料及技术、工程爆破与抗震、工程安全监测、机电控制设备、自动化与水工仪器、计算机技术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以及工程设计、监理、施工、质量检测等。2003年3月,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要求,水利部和长江委批复长科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长科院成为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长科院组织机构不断壮大,科研基础条件逐步提升。时至今日,已发展为拥有18个研究所(中心、分院),1个科技企业,并设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水利行业国家重点科研单位,形成了长江特色鲜明、专业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 
  从1951年仅有的水工、土工、材料试验组,到如今总占地面积约1200余亩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研园区;从1953年年底在汉口永清街万家墩建成3471平方米的实验大厅,1957年开始兴建九万方试验场,到如今在武汉、宜昌、重庆和青海杂多等多地建有科研基地……70年来,伴随着治水治江事业的发展,长科院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向着全面建设一流水利科研强院的征程阔步前行。
 
  筑人才之基 创一流劲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70年来,长科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强院之基,不断创新引才机制、拓宽引才渠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锻造出一支一流的水利科研劲旅。
  自20世纪60年代起,长科院先后提出“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和“人才强院”的战略,始终坚持“重点培养”和“全面提升”相结合,统筹兼顾人才“引培留用”各环节,不断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进治水治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自2003年“人才强院”战略提出后,专门出台引进治江高级人才有关政策,引进博士200余人,每年支持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为建成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结构优良、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科研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长科院还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积极开展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自1978年成立研究生部以来,累计向水利及相关行业输送优秀人才500余人。现拥有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岩土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大学联合培养岩土工程博士点,以及与河海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发展成为国家水利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科院紧紧围绕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一带一路”倡议和学科发展,以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不断促进人才成长,累计选派30余人出国开展博士后研究和交流访学,选派大批技术骨干出国访问、考察、讲学、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仅“十三五”期间,共派出100个团组240余人次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现有专家9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攀科技高峰 铸水利丰碑
  70年来,长科院始终致力于为国家水利事业以及长江保护、治理、开发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同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相关行业提供科技服务。主持完成了800余项国家科技计划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防洪减灾、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领域一系列科技难题,为治水治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科技支撑江河安澜 
  科技支撑长江防洪减灾是长科院的首要任务和神圣职责。70年来,长科院参与流域综合规划和多项专项规划编制,承担了荆江分洪工程、下荆江系统裁弯、长江中下游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等重点防洪工程的科学试验和研究工作,参与2008年唐家山堰塞湖、2018年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和雅鲁藏布江加拉堰塞湖等水利抢险救灾,为安澜长江建设贡献了重要科技力量。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确保荆江大堤的安全,国家决定建设长江第一座大型分蓄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1951—1952年,长科院开展了土工、水工、泥沙、河工、材料等专业领域的科学试验研究,在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堤基渗流控制、预压加固处理、闸址选定、分洪工程总体布置、建筑材料性能和混凝土配合比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为科学、快速地建成长江第一座大型分洪闸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荆江系统裁弯是长江中游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长科院通过深入研究论证,选定沙滩子、中洲子和上车湾等作为裁弯工程的南线方案,并负责了中洲子、上车湾裁弯工程的规划、研究与设计。工程实施后,使沙市洪水位降低0.5米,减轻了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缩短航程78千米,裁掉碍航浅滩4处,提高了航道保障能力,对荆江防洪、航运及两岸工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研究成果“长江荆江河段特性及人工裁弯河道演变研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1998年特大洪水后,长科院全面参与长江堤防工程建设,承担了荆南长江干堤加固、下荆江河道治理、石首河段、马鞍山河段整治和洪湖、九江、安庆、广济圩、簰洲湾等多项重要堤段隐蔽工程的可研、设计和建管、监理等工作(涉及堤防总长680多千米),以及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等5省堤防加固工程和长江委组织实施的重要堤防隐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研发了堤防自动化监测与电子预警系统、堤防加固等新材料新技术,为长江堤防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技术体系等一批创新性成果,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崩岸治理和重点河段整治工程,有力支撑流域相关规划编制、河势控制和河道治理。研究成果“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荣获201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历年防汛抗洪特别是1998年、2016年、2020年等流域性大洪水中,长科院人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大力开展防汛减灾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全力做好人员和技术支撑保障。在2008年唐家山堰塞湖,2014年牛栏江堰塞湖,2018年金沙江、雅江的“两江”堰塞湖等险情应急处置中,勇挑重担、连续作战,彰显了长科院人的责任与担当。 
  科技支撑工程建设与运行 
  以科技力量服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行是长科院的另一项重要使命。 
  70年来,在国家水利水电事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长科院充分发挥水利事业排头兵作用,承担了三峡、葛洲坝、丹江口、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锦屏、隔河岩、水布垭、构皮滩、亭子口、万安、大藤峡等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滇中引水、引江济淮、引松供水、引额济乌、珠三角水资源配置、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等引(调)水工程,金寨、白莲河、阳江、哈密、丰宁等抽水蓄能电站,以及巴基斯坦卡洛特、尼泊尔上阿润、安哥拉卡卡水电站等国内外近300项大中型工程的科研、咨询和技术服务,攻克了一批工程关键技术难题,为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行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科院参与技术服务的一座座水利水电工程如一座座丰碑,记录着长科院70年的辉煌成就,承载着长科院人建功水利事业的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长科院人奋勇前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拉开了长江流域大型工程建设的序幕。长科院全面参与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各阶段的科研工作,开展了河工、水工、土工、岩基、材料与结构、爆破和监测等专业的研究,全面解决了工程设计和建设中的泥沙、枢纽总体布置与水力学条件、土力学、岩石力学、材料性能与混凝土配合比、结构力学,以及施工导流、立堵截流、无门槽深孔体型、电站进口及快速闸门等问题。研制的低热低碱水泥—纯熟料大坝水泥、矿渣大坝水泥和复合外加剂等新材料,首次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得到应用,为工程高质量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研究成果“低热微膨胀水泥”“混凝土新型外加剂”“化学灌浆材料及工艺”等获得多项重要科技奖励。 
  长江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和保护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和施工建造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长科院作为三峡工程的主要科研单位,开展了河流泥沙、水力学、水工材料与结构、土工、岩石力学、爆破与振动、安全监测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在泥沙问题论证、明渠导流通航、大坝防渗、大流量深水截流、精细控制爆破、超大埋深断层防渗加固处理、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变形稳定、大坝建基岩面优化、高性能水工混凝土研发、主体建筑物结构安全和温控防裂研究等方面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斩获多项殊荣,为“国之重器”贡献了长科院智慧。2019年,长科院以科研类单位排名第一身份参与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白鹤滩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梯级开发的第二个梯级电站。长科院攻克低热水泥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助力白鹤滩工程实现“无缝大坝”梦想;突破了柱状节理玄武岩作为特高拱坝坝基的行业禁区;成功破解柱状节理玄武岩开挖爆破难题;构建世界最大规模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为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科院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南水北调工程有关科研工作,成功攻克了膨胀土顽症、超大穿越黄河隧洞防裂防渗、高含沙游荡型河流河势与防洪、丹江口大坝新老混凝土结合防渗等难题,自2013年起持续开展丹江口水库水质监测,为工程顺利建设和一江清水北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技支撑。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是“一带一路”首个大型水电投资建设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长科院在工程预可研、可研、施工各个阶段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多方位科技支撑。在工程泥沙问题方面,针对卡洛特水电站“库小沙多”的特点,提出了排沙优化调度运行方式,为工程优化枢纽布置提供支撑。在水力学方面,开展泄洪消能、施工导流、空化特性等研究,提出施工导流方案,为枢纽和导流洞布置形式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筑坝材料研究方面,开展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性能研究,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基础材料参数,并将长科院自主研发的CW化学灌浆材料应用于坝基地质缺陷处理,为大坝防渗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在土工研究方面,开展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堆石料、过渡料和反滤料物理特性、静动力学应力变形特性、渗透及渗透变形特性、长期变形特性等试验研究,为大坝的科学填筑提供了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长江保护和绿色发展 
  长科院紧紧围绕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以创新之笔勾勒生态长江新画卷。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保护领域,长科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和水利行业科研项目等110余项。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引调水工程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干旱评估和预报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水利血防、水利生态修复、河流生态治理、水土保持、富营养化水体资源利用等方面产出一批创新性成果。2009年至今开展20余次综合性长江科考活动,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科学数据,围绕河道冲刷与再造、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首次发现江源河流内鱼类越冬场和产卵场,实现关键鱼类人工繁殖,研究成果为加快推进三江源水生态保护提供支撑。 
  在流域综合管理领域,承担和参与一系列流域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编制及相关研究,为河湖长制全面推行、强监管督查检查、长江保护立法、水利信息化等方面,为科学治水管水提供多方位支撑。 
  科技之花结出丰硕成果。70年来,长科院荣获各类科技奖励62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0余项。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80余项,主编或参编技术标准100余部,编撰出版科技著作150余部。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河湖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及环境效益。
 
  展国际视野 促合作共赢
  建院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长科院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实现从无到有、全方位加强,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科研事业发展。
  建院初期,长科院经国家批准聘请苏联专家协助开展科研工作及新学科建设,开始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科院紧抓历史机遇,围绕长江防洪、水资源综合管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中心任务,与美国、瑞典、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国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规模、形式与深度方面迈出较大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动长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不断深化。与瑞士、英国等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双边合作,积极推进澜湄水资源合作,获批江湖保护与水安全保障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两个国家级平台,以及湖北省科协海智(离岸创新)工作站,国际组织分支机构全球水伙伴(中国长江)落户长科院,与25个国家(地区)签订60余项科技合作意向书、备忘录,国际合作与交流迈入发展新阶段。
 
  扬党建风帆 奏奋进强音
  70年来,长科院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完善管理体系建设,凝聚精神文化合力,为长科院改革发展和治水治江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
  突出党建引领,加强政治建设。70年来,长科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为长科院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完善管理体系,提升保障能力。70年来,长科院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需要,持续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全面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推进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合力。70年来,长科院将创新文化同治江科研事业发展统一起来,弘扬“爱水、爱江、爱院”文化,倡导“创新、协作、诚信、奉献”精神,深化“蓝十字工程”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在前、在科技攻关中跑在前,全院职工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正能量、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政治文化实力全面提升,为长科院改革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当下有为,未来可期。70年焕发青春风采,奋斗正当其时。“长科院作为水利科研的‘国家队’、水利部四大公益科研院之一,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发现水科学规律和解决新的水科学问题为己任,潜心研究、追求卓越,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和‘四个长江’建设再立新功,为涉水国家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保驾护航。”长科院院长卢金友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0月21日
见习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长江委:推进构建数字孪生长江
长江砂石采运管理单信息平台进入实用阶段
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告(2020年)》
构建流域涉水事务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科学调度的长江智慧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