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千古运河的生命复苏
 
分享到:
2022-06-29
 

  □记者 邓婉颖 樊弋滋

  6月,北京通州杨洼村。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满载历史记忆的京杭大运河静静流过,饱满酣畅,气韵充盈,一脉澄碧,蜿蜒向南。

  就在两个月前,这条千年运河迎来了生命复苏。

  2022年4月,水利部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开展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4月28日上午10点,山东德州市境内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和天津市九宣闸闸门缓缓开启泄水,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京杭大运河首次全线通水。

  5月底,京杭大运河集中补水任务完成。如今,流淌着的运河仍然保持全线有水,生机盎然。

  贯通

  ——跨越世纪的期盼

  一水通南北,长河连古今。全长1789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见证着丰厚的历史走向绵亘的未来。

  曾经,京杭大运河帆樯林立,船只穿梭,商贾往来,不舍昼夜,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与运输的生命线,为中国数千年的经济与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初,受历史演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0多公里河段水资源严重短缺,一些河道断流,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此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下,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大运河在系统治理中重生。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必须高度重视水资源短缺、地下水问题,从实现长治久安的高度和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这方面工作,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有序实现河湖休养生息,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2022年4月14日,水利部正式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这是水利部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具体行动。

  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短短的14天,承载了重要的政治、生态、文化和经济意义:沟通了海、黄、淮、长、钱塘五大水系,连通了京津冀、长三角全国两大经济圈,推进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助推大运河文化焕发活力。

  这是历史见证,更是世纪期待。

  担当

  ——全力以赴的行动

  通水只是开始,如何在集中补水行动期间始终保持全线有水才是攻坚克难的关键。

  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时长不少于2个月,地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8个地级行政区,水源包括本地水、引黄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具有水源构成多、补水线路长、涉及范围大、影响面广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不仅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整体战!

  水利部作为牵头部门,紧盯节点,倒排工期,科学调度,统筹协调各地水源,有序推进各项补水工作。

  4月初,水利部部署做好大运河河道排查整治工作,京津冀鲁四省市河长办、水利部门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京杭大运河河道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对于影响补水通畅的河道“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依法依规清理整治。

  补水期间,水利部组织海委、四省市水利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及时处理补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范信息报送、监督及评估要求,力求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大运河贯通补水进展及成效。

  在京杭大运河补水沿线,有关省市和水利部门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多方协调,明确责任,全力抓好工作落实。

  海委积极发挥流域管理机构“四个统一”作用,协同相关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以及沿河各市河长制办公室,共同做好监管工作,加密重要断面水质监测,对管辖范围内入河支流、渠道、口门、涵闸、暗管等300余处工程现场开展再排查。

  天津加密对大运河天津段主要河道水质、水量监测,强化河道巡视巡查和环境保洁,实施健康大运河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河道垃圾漂浮物、堤岸垃圾1850立方米,清理“四乱”点位90处,切实改善了大运河周边水环境质量。

  河北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南运河沿线各市县积极行动,全力推进河道整治、清“四乱”。省南运河河务中心、沧州市水利局积极沟通协调相关部门,出动800余人次开展河道巡查管护,清理河道内障碍物66处,封堵口门17座,全力保障河道通畅。

  山东积极督导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和沿线地市,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潘庄引黄入冀两条补水线路沿线河道实施清障,加强工程巡查,细化保障措施,确保工程运行状况良好。同时,统筹协调省内骨干工程年度调水、北延应急供水和潘庄灌区引黄灌溉,优化工作方案,科学实施调度,为顺利向运河补水创造条件。

  南水北调集团专门成立水质工作组积极开展水质协测工作,强化通水沿线的水质风险点调研巡查,重点排查摸清水质风险隐患,保障供水水质安全。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这场补水协作战役中,从水利部到地方,从补水前到通水后,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多方联动,同频共振,攻坚克难,为全力以赴推进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凝聚了强大合力,彰显了保护大运河的水利担当。

  新生

  ——焕发活力的传承

  古运新生,古韵新声。

  6月24日上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河北段联合举行京冀游船通航仪式,标志着大运河京冀段全线实现互连互通。

  通航的顺利进行,与大运河水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密不可分。

  6月28日,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在“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期间,水利部加强各水源协调调度,联合海委、四省市水利部门为京杭大运河提供补水量8.4亿立方米。

  与巨大补水量伴随而来的,是华北地区河湖生态改善和地下水水位回升的可喜变化。

  截至5月31日,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及补水路径河道入渗地下水量2.69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较去年同期稳定或回升。天津、河北等地利用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契机,有序增加大运河沿岸春灌期农业灌溉引水量,对处在深层承压水超采区的77.71万亩农田灌溉用水进行了置换,减少了深层承压水开采量4902.3万立方米。

  河湖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与去年同期相比,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有水河长增加163.4公里,水面面积增加16.6平方公里,卫运河、南运河等干涸、断流河段实现水流贯通。京杭大运河水生态监测断面补水后,浮游植物物种数较补水初期上升,多样性指数增加。

  当仲夏清晨的阳光照进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公园,这里便迎来了第一批“打卡”的市民。白云下、碧水旁,他们或悠闲散步,或倚栏远眺。运河蜿蜒,小路逶迤,美景连绵,人们乐享其中。

  随着补水工作持续推进,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

  一渠碧水通南北,千古运河修史诗。水脉不绝,文脉不断,水脉通文脉,水运连国运。千百年来,大运河饱经荣辱沧桑,始终满怀慈爱,滋养两岸城乡和百姓,是运河两岸百姓的生命之河、幸福之河。大运河承载的文化的璀璨与厚重、精神的坚韧与超拔,终将成为我们守望美好家园、光大灿烂文明的坚强后盾与丰润滋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6月29日

邓婉颖 樊弋滋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摩挲再读平成书——浅谈《河防一览》
隐在博物馆中的隋唐运河
世界运河博览会永久会址在扬州古运河畔奠基
政协委员呼吁:保护好大运河
洛阳与隋唐运河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