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先明 李光 杨勤 赵新
山东作为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不仅水资源短缺而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22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量的1/6,年用水缺口约40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是山东新时期治水方略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命题,是历史与时代的重托,更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山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昌文的话掷地有声。
这些年,在寻求“破解”之道的实践探索中,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创设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谋划了兼具防洪供水生态复合功能的现代水网总体布局,提出了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的工作目标,并结合“生态山东”建设,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基础保障。
一个个“率先”,一次次创新,山东水利改革发展在“破解水资源瓶颈”的探索中找到了出路,做出了表率,其水资源管理、现代水网建设、水利公共服务、水生态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破解方略之一
率先创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形成“一控双促”倒逼机制
山东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1/6,属于典型的生态气候型、社会承载型、经济发展型缺水并存的地区。“目前山东每年用水缺口约40亿立方米。在水资源总量不可能人为无限增加的情况下,必须倡导‘因水制宜、量水而行’的发展理念,根据资源禀赋来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杜昌文坚定地说。
山东省早在2010年就制定实施了全国第一部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制度基础和先决条件。同时,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严守“三条红线”,形成“一控双促”的倒逼机制,即通过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来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生产力空间布局、经济结构、产业形态、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能够与水资源禀赋条件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动山东进入计划用水时代,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杜昌文拿出案头的一组数据,如数家珍地道出了山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进展成效:“在去年经历秋冬春三季连旱、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的情况下,山东全年用水总量比上年减少了2亿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由72立方米降到65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比上年同期回升了0.24米,实现了大旱之年全省用水总量不增反降,地下水水位不降反升。”
破解方略之二
率先谋划现代水网总体布局实现防洪供水生态功能有机统一
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把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到适度范围,但如何把这些有限的水资源进行优化、统筹配置,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这是“破解水资源瓶颈”衍生的第二个子命题。
“按照统筹治水的要求,山东率先在全国编制了‘库湖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的省市县三级现代水网规划和覆盖全省的生态水系规划,借助南水北调山东段和胶东调水工程,不断加大治污环保力度,初步构建起了兼具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功能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框架,实现治水效益的最大化和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杜昌文表示,“现代水网建成后,不管是黄河水、长江水,还是地下水,都可以通过水网配置到更需要的地方。”
为什么叫现代水网,与传统意义上的输水工程有何不同?杜昌文进一步解释道:现代水网建设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现代治水理念的指导下,从治水理念、科技手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对水资源配置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除强调传统意义上的输水、供水功能外,还有防洪、生态等综合功能,满足水利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也可以说,现代水网不仅是水量调度网,还是洪水调度网和水系生态网。
杜昌文认为,在建设现代水网的过程中,应自觉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着眼于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完整,突出水网生态功能,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生态湿地型蓄滞洪区,使其与蜿蜒性、断面多样性相统一的生态河道及清洁型、经济型、安全型和旅游型相结合的生态小流域,共同组成“生物链”完整的生态水系。
破解方略之三
建立健全水利公共服务机制让老百姓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防洪供水生态有机统一的现代水网……一系列治水兴水措施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哪里?“其实都是在为老百姓提供水利公共服务,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用水权益,让老百姓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吃上放心水,用上方便水,共享水生态,避免水灾害。”杜昌文言词铿锵有力又饱含深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惠民政策能否落实到基层,水利工程效益能否充分发挥,关键都在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否健全完善。”杜昌文表示。
如何提供基层水利公共服务?杜昌文谈道,当前的工作思路是通过统一管理,实现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服务老百姓,不仅仅是建立基层水利公共服务体系,更要提供更多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水利服务。”
多年来,全省各级围绕如何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如:积极推动乡镇水利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并探索设立农村水管员;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健全完善省市县乡四级防指机构,组建了1600多支群众性和专业化相结合的防汛抢险队和抗旱服务队;设立了农村饮水安全服务热线电话,有些地方探索成立了“水利110”专业服务队,这些都在提升基层水利公共服务质量、维护群众用水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杜昌文认为,目前乡镇机构改革追求的目标是“小政府”“大服务”,只有“大服务”才能支撑“小政府”。政府出钱为老百姓购买公共服务,建立起专业化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服务效能,更好地造福百姓、服务民生。
破解方略之四
率先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山东、美丽山东
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近几年多次作出有关水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现代水利示范省和“生态山东”建设部署,山东“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子命题,即如何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基础载体和先导作用,集中展示水利改革发展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水利的应有贡献。
在杜昌文眼里,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是人水相依、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其实质就是人水和谐。
他说,建设水生态文明,要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改变就防洪说防洪、就供水说供水、就生态说生态的传统思维模式,实行统筹治水,在规划建设水系工程的过程中,着力提升艺术品位,强化文化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使水利工程成为防洪、供水工程,还要使其成为生态、文化工程,为人民群众营造休闲亲水、陶冶情操、安居乐业的优良环境、美丽家园。
山东近年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的切入点、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旨在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进而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如今,沂河治理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开启了沂蒙老区的“沂河时代”;淄博博山泉群干涸几十年后复涌,潺潺清流显现了久违的景观。
作为十八大代表,看到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杜昌文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这是我党对自然规律、现代经济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乃至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兴国规律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及中央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强化水生态功能为重点,扎实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并使其真正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谱写全省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过程。”
“作为水利工作者,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是职责也是使命,我们愿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水利安全服务而拼搏,而付出。”
问水齐鲁,勇于担当。山东水利人正用科学发展的治水方略,凭借勇立潮头的气魄,引领山东更加从容、坚定地迈向水利现代化,为山东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出水利人不可替代的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