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血 脉
——写在甘肃省加快精准扶贫全力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之际

2015-09-18

  “水是山中血脉精,饮水不忘党的恩”——甘谷县西坪乡湾儿河村王焕来老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时,动情地在自家院子接水台的背面写下了这样的话,道出了山区百姓的喜悦之情,也道出了党和群众的血脉深情。张凯 摄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农村供水综合服务中心水质监测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厂水水质进行检测。到2015年9月底,水质监测指标将达到42项,确保群众用上安全水、放心水。 张凯 摄 

  □甘肃采访报道组

  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千百年甘肃的发展历程,满是缺水的辛酸和无奈。逐水草而栖,举坛盆祈雨,肩挑畜驮拉水,修池挖窖蓄水,开渠筑坝引水,陇原百姓走过漫长艰辛的饮水路。

  “甘肃要脱贫,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解决水的问题。”甘肃省作为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上上下下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多年来不断建设的、尤其是当下全省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全力攻坚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甘泉,滋润着百姓的心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党与群众的血脉深情,就这样被一条水脉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情起水之源

  ——解决用水之困,让缺水地区绽放希望

  陇中苦瘠甲天下。历史的遗留问题、缺水带来的贫困给甘肃省带来了极大考验。如何让更多的群众吃到干净水,让群众看到生活富足的希望,成为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甘肃省政府号召组织群众出工投劳,挖涝池,打水窖,掏土井,到改革开放初期,改善了约700万农村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扶贫是甘肃农村工作的主线,其重点之一就是解决贫困群众的吃水用水问题。1980年,水利部召开全国农村饮水工作座谈会,正式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纳入各级水利部门的投资计划。1984年,甘肃省出台了第一个指导全省农村饮水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甘肃省农村人畜饮水暂行规定》。1995—1996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旨在解决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困难的“121雨水集流工程”,改善了131万人的饮水困难。到21世纪之前,甘肃省80%的农村人口终于实现了有水吃。

  2000年,为加快解决我国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党中央决定“十五”期间在严重缺水地区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甘肃省以此为契机,建成了一批小型引水工程、单井单村供水工程,并依托水库建设了一些农村供水水厂。

  在基本实现农村饮水解困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此,甘肃省委、省政府连续8年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全省“民生一号工程”。1526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纳入国家十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逐步告别吃不上水的历史。

  “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首西北山区民谣描述的场景,就是天水市甘谷县的写照。

  甘谷县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年均降水量452.2毫米,蒸发量1466.8毫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26.1立方米,饮水十分困难。全县进入国家十年规划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6.35万人,占县农村总人口的83.3%。截至2014年年底,甘谷县建成了磐安、崖湾等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37.2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项目均配套了水表、闸阀、水嘴等终端供水设施,送水入户。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上下牙娄村,牧民索南才让家今年7月终于通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这主要得益于2015年中央新增的藏区规划外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此次,甘肃省申请中央增加藏区饮水安全专项资金达1.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6亿元,省级配套0.3亿元,解决了藏区九县(市)规划外13.4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4—2015年,甘肃省克服财政资金紧缺的困难,利用国开行贷款投入资金7.2亿元,解决了7个试点县规划外44.7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安排规划外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3亿元,解决了11个县(区)22.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5年,根据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部署和《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甘肃省再次把58个贫困县(市、区)、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列为重点,确保精准到村入户通自来水。2017年前,甘肃省将有1107个贫困村118万人感受到党与政府的这份恩泽。到2020年,通过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实施等,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90%,水质达标率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个个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落地让缺水地区看到了水之润泽,给当地群众带去了发展的希望。“通上水了,真是棒得很,方便得很,生活终于不用愁了。”在甘谷县马家岘村,受益于东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马进生老人不停地赞叹。

  情续水之护

  ——健全管护机制,让供水工程实现良性循环

  在极度缺水、地形复杂的甘肃山区,怎么让群众吃上干净、卫生的好水?当水量、入户保证率、方便程度这三项指标实现后,怎么更好地解决水质问题?甘肃省从工程建设质量、管护机制入手,努力寻找让供水工程实现良性循环的答案。

  由于资金技术条件限制,早年甘肃省饮水工程大都是小型分散、低标准的项目,水质没法保证,也不便于统一管理。甘肃省着眼于长期稳定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按照“以水源定工程,按水量定规模,总体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施,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的工作思路,实现远距离、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和整县、整乡、整片推进。

  如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六大集中供水工程分别覆盖数万人,甘谷县西北部和东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均能解决15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甘肃很多地区,因为水源点极少,集中式、高标准、大规模水厂得到广泛推广。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后续管理是一个关键环节。有了集中供水工程,如何实现工程的良性循环?资金和人员的到位成为首要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个民生工程,政府在其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工程运行过程中,我们鼓励市场化的管护运行机制,实现以水养水,但是在收益还不能完全保证工程长久运行的前提下,政府就会以补贴的方式进行兜底,确保工程惠及广大群众。”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德兴说。

  在陇南市武都区,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采用了公司化管理制度。“我们专门成立了武都区农村自来水总公司及其分公司,自收自支,保证微利运行。”武都区水务局工程师李路夫介绍,通过公司化的管理方式,确保了正常的运行维护经费,提高了服务效率,也保障了工程长久运行。

  在天水市甘谷、张家川等地,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当地运行成本的提升,而用水量远不到日设计供水量更是给当地工程的良性运转增加了难度。“现在天水市许多地区用水量都远远未达到水厂的设计规模供水量,水费也无法满足水厂的正常运转。我们就会以政府补贴的方式保证水厂能长久发挥效益。如秦州、甘谷、张家川等县区政府财政实行了按受益人口每年每人财政补助5元,清水县补贴8元。” 天水市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总站站长王学勇介绍。

  天水市各县区水利局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本县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模较大的跨村集中供水工程,都成立了供水站,一些县区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定岗定编,政府核批了总站或分站机构建制和人员编制。

  “现在这自来水用起来方便多了,要是管道出现什么问题,只要给服务站打电话,他们立马就派人过来修,比110都快多了!”说起村里供水工程的服务质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高山村党支部书记肖克成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张家川县探索管水新路子带来的肯定。当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建设、监理、管理、受益“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管模式。工程交付使用后,按照县有管理站、工程有管理所、乡有服务站的三级运行管理模式进行后期管理维护。优质高效的保障服务,提高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效率,张家川县连续两年水费收入在180万元以上,水费回收率超过95%。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农村供水综合服务中心的水质监测中心里,几名身穿白褂的水质监测人员正在对水样进行指标检测。“这里建成于2013年,目前水质监测指标共有20项,对水源水的监测是每周1次,出厂水是每天一次。”张家川县水务局局长马维介绍。

  “随着今年9月底天水市水质监测中心的建成,全市各县的水质监测指标将统一增加为42项,确保群众用上放心水。”王学勇给了我们更喜人的消息。

  就水质提升问题,甘肃省正以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室建立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供水水质监测规范化建设工作。甘肃省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与水质监测工作方案》,编印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手册》,对工程水源保护、生活饮用水消毒、水质卫生检测、水质监测指标、水质化验室建立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15年,全省87个县(区)将建成88处水质监测中心。

  伴随“十三五”规划的即将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摆在甘肃省水利部门面前。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让群众饮上甘甜水、过上幸福生活成为甘肃省委、省政府不断奋斗的目标。

  情系水之脉

  ——办实事暖民心,让陇原人民尽展笑颜

  “清粼粼的甜水呦,盘山往高流,一路欢歌一路笑,冲走了辈辈愁,甜在咱心头。”在张家川,这首群众自编自创的 “花儿”广为流传。而在更广阔的陇原大地上,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时,群众就会像过大年一样,敲锣打鼓放鞭炮,给相关部门送去锦旗,树起纪念碑,表达陇原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心声。

  走进马海东家宽敞的院落,水泥地面平整干净,房屋外墙都贴上了白净的瓷砖,整个院子显得更加明亮。厨房和卫生间都接上了自来水,卫生间里还安装上了洗衣机和太阳能热水器。“我们以前半夜就得起床去远处的山沟里挑水,然后排队等着打水,再回来大半天就没了,而且挑4方的水就得花100元。我们2013年通上自来水后,水费每方只要5元,省钱不说,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时间,解放了家里劳动力,这样我每天就能出去打工赚钱,家里条件也就越来越好了!”说起通上自来水的好处,马海东很是激动。

  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也给陇南市武都区柏林乡上渠道村的冯朝家里带来了一部致富经。劳动力和时间的解放,使家里开始种植花椒、蒜苗、玉米等经济作物,一年收入近5万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洁净的水,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财富,还有健康和文明。“人畜同饮一池水”“全家共洗一盆水”的历史逐渐退去,农村介水疾病的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据调查,当地吃上洁净水后,肠道传染病等发病率降低40%,受益区群众户均年节省医药费200元以上。供水工程进入千家万户,也推动着农村闹起了“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家庭建设革命”,出门挑水争水的矛盾纠纷少了,一辈子洗三次澡(出生第三天、结婚前一天、去世后)也真正成为了历史,群众的精神面貌逐渐改善。在陇原大地上,与水有关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甘肃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少数民族元素的土地来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还为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陇东南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饮水难、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合作市,是藏区唯一设立的县级市,属国家级贫困县,农牧村饮水安全问题也一直是当地的经济发展限制因素。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充分重视下,张家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高质量建设与管理,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当地木河乡高山村也从一个一无水、二无粮、三无钱的特困村逐步发展成为全县的先进村。在中央新增藏区农村饮水安全计划的政策支持下,合作市累计解决农牧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12万人,基本实现饮水“户户通”的既定目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是保障改善民生之举,也是保持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今年8月,水利部部长陈雷在甘肃考察调研时对当地的精准扶贫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水利部将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谋划“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让广大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水是山中血脉精,饮水不忘党的恩。”当甘谷县山区老人王焕来,抹着湿润泛红的眼眶,给我们念这首家中通水时自创的对联时,身子仍然在不住地颤抖。当我们党和政府能获得广大民众这样的赞许时,谁还会去怀疑它的未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时时刻刻想着人民、为着人民,才会永保江山。

  一条水脉路,一丝血脉情。在陇原大地,来水的喜悦和幸福,总能洋溢在人们的脸上。孩子们欢快地叫着,跑着,老人相邀着品味“幸福水”,他们在以自己所能想到的、最隆重的方式表达心中对党、对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

  (采访报道组成员:董自刚、唐瑾、李顺卿、樊弋滋、张凯、杨忠琪、赵基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9月18日



  相关新闻:
2015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完成率达到84%
水利部工作组督查甘肃省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情况
甘肃陇南市确保水利安全生产 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甘肃省水利厅召开加快推进水利建设月调度视频会议
甘肃省水利厅召开第三次厅安委会扩大会议
临洮县:人饮工程润心田
甘肃省重大水利工程将向社会资本开放
甘肃省水利厅召开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工作视频会议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