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广东水利亮点系列报道之三 ---改革,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1-08-04

    □本报记者  张仁杰  邹锦华 张继涛  毕玉娟  毕鹏飞 

    浩浩珠江,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改革的大潮在这里激荡,推动南粤水利阔步前行。
    广东水利人通过改革,创新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水利建设快速发展,令同行瞩目。
    “这几年广东水利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成效和突破,靠的就是改革。”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是的,广东水利人凭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水管体制改革、水务体制改革和流域管理改革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一个个新的突破,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

    水管改革: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攻克一个个“堡垒”
             基层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记者在台山市塘田水库看到,加固后的水库大坝雄伟整洁,坝坡绿草如茵。走进水库管理处,只见办公房宽敞、整洁、明亮。水库管理人员说,这得益于水管体制改革。
    然而,说起广东的水管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2000年,广东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进行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停滞不前。至2007年,710个国管水管单位改革只完成了总任务的5%,此时离水利部规定的时限还不到2年。
    如何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完成剩余95%的改革任务,是新一届广东水利厅党组面临的最大挑战。
    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水管体制,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谈何容易!
    要协调和说服各级政府从财政“蛋糕”中另切一块解决职工工资、社保和工程维护费等问题,是最大的难题,就像攻克一个个坚固的“堡垒”,其难度不言而喻,光靠“磨嘴皮”协调难于奏效,必须有“硬措施”配合。
    2007年,刚走马上任的广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柏青说:不改革水管单位就没有出路,水利事业就不可能实现良性发展;没有满腔热情、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行改革,改革也难以深入。同时提出“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全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并把水管体制改革与省级水利投资挂钩,与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补助经费挂钩。凡是在2008年年底前不能如期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的市、县,从2009年1月1日起,除防汛抢险项目外,一律不安排项目立项、审批和资金补助。
    这一招果然奏效,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加快改革步伐,使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出现自实施以来的最大转机。
与此同时,广东省政府经常召开改革后进地区领导座谈会,帮助后进地区查原因,想办法,出主意,加压力。

    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5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国管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补助。2008年,省财政共拿出1.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水管体制改革。
    经过多项创新性举措,广东如期在2008年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列入水管体制改革范围的710个国管水管单位全部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完成改革任务。有173个单位完全实现管养分离,工程的养护实行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有135个单位实行内部管养分离。陈雷部长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广东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力度大,速度快,成效好”。
    改革后的水管单位,面貌焕然一新,奔涌着时代的活力。
    江门市台山,是广东著名的侨乡,但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水管体制改革前,全市水利干部职工月平均工资只有400多元。1997年7月至2007年7月的10年间,基层水管单位拖欠职工工资达2057万元。职工生活极其困难,情绪低落,工作消极。为维持生计,部分有能力的职工纷纷转行,另谋他业。2003年至2006年年底,14个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辞职的人数达46人,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14.38%。
    “改革后,水管单位脱胎换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山市水务局局长谭品海深情地说。
    针对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台山市水务局制定了一份详细的8年兑现拖欠职工工资计划。至2010年年底,已兑现623万元,其中121个已故职工的拖欠工资165万元已全部兑现。
    这一“顺民心、得民意”的举措,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职工的心灵。梅灼和,是台山深井水库管理处70多岁的老职工,过去曾是有名的“上访户”,因为拖欠工资和社保等问题,每年多次到省、市、县等有关部门上访,也给省领导写过上访信。水管体制改革后,拖欠工资及其他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现在改写感谢信。过年过节,他自发组织退休职工慰问水务局,并为水利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台山市的水管体制改革,是广东的一个缩影。同时,广东在水管体制改革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推动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多种模式共存的基层服务体系。
    中山市24个镇(区)均设立水利所,明确水利所为当地政府水利职能部门,人员经费由当地财政核拨。梅州市蕉岭县在各村成立水管协会,由群众自行管理村级水利设施。广州增城市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建立市、镇(街)、村三级管理网络。9个市直管理水管单位和9个镇(街)政府水利管理所,其经费均在市财政预算中列支。全市282个村每村均设置1名水管员,经费也列入市财政。
    广东把各地推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与项目建设、验收等直接挂钩,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无进展的市、县不安排或少安排建设项目,形成工程建设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联动发展的新机制。
    下一步,广东将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不断向镇、村等纵深推进。根据今年4月11日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今后广东将进一步健全基层水利工程服务体系,做到宗宗工程有人管,镇镇都有水管所,村村都有水管员。
    水务改革:由“九龙管水”向“一龙管水”转变
             水务体制改革成效凸显

    1993年,深圳市在反思洪涝灾害治理和总结涉水事务管理的基础上,成立全国首家水务局,开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之先河。从此之后,广东在水务体制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稳步前行。
    2001年5月15日,梅州市蕉岭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水务局,实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这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起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此后一段时间,南粤大地上水务局像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珠海市、河源市、茂名市、云浮市、云安县……相继成立水务局。
    2009年10月14日,广东省政府批准了《广东省水利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增加了省水利厅“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指导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工作”,“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职能。同时明确“将城市涉水事务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城市人民政府,并由城市人民政府按有利于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配置的原则确定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方面的管理体制,省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根据所承担的职责负责业务指导”。
    广东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市、县水务一体化改革。截至2011年6月6日,全省21个地级市100%组建或保留了水务局;有103个县(区)成立水务局,占全省县(区)总数的78%。
    各地在深化水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根据本地实际,进行具有个性化的创新。以东莞市为例,他们以“涉水事务行政管理一体化,水务事业企业集团化”为总体思路,推动全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4月,组建东莞市水务局,2010年10月,在石龙、塘厦等13个中心镇(园区)设立农林水务局,统筹水源、供水、用水、排水和治污等职能。另一方面,对供水企业进行整合,实行一镇一水企,最终实现全市供水一张网。截污管网由市、镇共同担当项目法人组织实施,污水处理厂采取BOT方式由社会融资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务体制改革的威力与成效不断显现。
    2010年11月12日,一场精彩绝伦,以水为主要元素、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的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倾倒亿万观众。这其中凝聚了广东水利人的智慧与汗水。
    广州亚运治水的成功,“一天一个亿”的巨额投入当然居功至伟,但2008年年初广州市大刀阔斧的水务改革也功不可没。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谈及广州治水的经验时感慨万千:“对原来的那套(九龙管水)办法进行改革后,以前要5天去做的工作,现在1天就可以搞掂。”
    2011年2月28日,广州市召开亚运水环境治理总结表彰会,会上披露了一组数字,通过这组数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水务改革的威力。
    2008—2010年,广州全市121条河涌水生态逐步恢复,河涌综合整治新增城市水域面积277.79万平方米,新增河涌边绿地586.56万平方米,水边绿道323.4公里,市政污水管网从1813公里提高到2907公里,污水处理厂从18座增加到56座,有效改变了城区几乎有河涌必臭的状况。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2010年9月,经过21个月的艰苦奋战,耗资89.3亿元、供水能力达350万立方米每日的广州西江引水工程通水运行,创造了水务工程建设的一个奇迹。如今,每天有242万立方米的优质西江水,源源不断地由佛山市通过71公里管道输送至广州西村、石门、江村三大水厂置换原有水源,为600万市民提供优质自来水。而余下108万立方米每日供水余量预留以满足日后广州北部供水发展需求。
    如今,广州市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市民实现了从喝“放心水”到“优质水”的飞跃,提前两年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全面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目前,广州已形成以东江、西江、北江和流溪河四大水源相互补充的优质饮用水供水格局,对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和广州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格局在全国尚未有其他城市可以复制,广州的供水安全性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谈到水务改革,深圳也值得一提。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连年遭受洪涝灾害袭击,曾出现因内涝外国总统被困酒店等待救援的事件。因内涝厂房被淹,深圳市布吉一间生产精密仪器的工厂一次损失2亿多元。与此同时,深圳市供水也非常紧张,曾出现分区限制用水情况。自从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后,城市内涝和供水紧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水务体制改革,有效促进水的综合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有助于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04—2009年,广东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和万元GDP的耗水量连续6年呈大幅度下降态势。
    广东从水利走向水务,由“九龙管水”向“一龙管水”转变,虽仍有艰难险阻,但方向已明,目标已定,决心不变,前景可期。
    流域改革:实行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推动用水方式与发展方式“双转变”
    2011年上半年,广东遭受60年来的最大旱情,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分析,在广东今年春播最高峰的4月,全省平均降水量19.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九成,破历史同期最少纪录。秋冬春连旱历史罕见,21个县(市)创历史同期最少降雨纪录,属重旱年景。
    然而,在重旱年景下,广东旱灾并不明显。广东省防指的有关资料显示,至2011年4月25日,全省已种下春播农作物3022万亩,占计划面积的97%,而对香港供水无任何影响。实现旱情大、灾情小,这与广东实施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不无关系。
    为解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和各行政区域在涉水协调管理事务上存在的扯皮、推诿和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008年9月26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下称《四江条例》),正式确立对流域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008年3月26日,广东成立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省各大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协调管理,并相继成立了东江、西江、北江和韩江四大流域管理机构。
    根据职责,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先后完成了《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方案》和《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水库水资源保护办法》。根据省政府批准的广东首个《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下称《分水方案》),在东江流域实施水量分配与调度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自2008年8月广东省政府颁布《分水方案》以来,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从源头加强需水管理,促进用水方式与发展方式“双转变”,流域内用水量稳中有降。广东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09年,东江流域内的惠州、东莞和广州三市的用水量,比2008年有所下降;而河源、深圳两市2008年和2009年的用水量则基本持平。
    2010年,东江流域通过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全年水量精细调度,东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大水库汛期末比汛期前多蓄水40多亿立方米,有效应对今年出现的60年来的最大旱情。广东省防指资料显示,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25日,广东省降雨量与常年相比偏少50%,其中东江流域偏少60%。尽管降雨量严重偏少,但对东江流域工农业用水、群众饮用水和对香港供水没有任何影响,一切如常。
据了解,广东省水利厅正在开展其他主要江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编制工作。2010年3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鉴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目前正开展水量分配工作。
    《广东省韩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编制工作也已启动。广东省水利厅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启动其他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工作,力争在全省几大流域内建立以水定需、量水定产的水量倒逼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同时,由四大江河流域的水行政执法也已委托各流域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改革,让广东水利充满活力与希望,成为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必将为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安全和水环境保障。我们坚信,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和《广东决定》的深入实施,广东水利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