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控制总量 提升效率 倡导节水

  日前,一份由市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本市用水总量控制面临的压力及相关工作建议》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十一五”以来,本市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通过逐步淘汰高耗水产业、实行阶梯水价、加大再生水开发利用等多种举措,节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情况下,用水总量规模得到适度控制,用水效率明显提升,用水结构趋于合理,再生水利用量快速增长。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北京人多水少、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还需各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全面构建节水型社会,切实保障首都水安全。就此副市长林克庆还做出了重要批示。

  节水取得成效  现状依然严峻

  “十一五”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农业节水工作的开展、常住人口的增加,以及环境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本市用水结构整体上呈工农业用水量下降、比重降低,生活和环境用水量增长、比重提高的趋势。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使得全市用水总量规模得到适度控制,2014年为37.5亿立方米,年均增长0.9%,以较低的用水增速支撑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随着“节水”工作的持续开展,全市万元GDP水耗下降明显,从2005年的49.5吨/万元下降至2014年的17.58吨/万元;同时再生水的开发利用对缓解水资源过度开发、节约新水使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北京属于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仍存在巨大的用水缺口。2006-2014年,年人均水资源量仅141.5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标准。单从2014年的情况来看,全市用水量37.5亿立方米,水资源量21.6亿立方米,缺口更是高达15.9亿立方米。

  而生活用水刚性增长和环境用水较快增长,是造成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2006—2014年,全市生活和环境用水年均分别增长2.7%和2 3.3%,2014年分别达17亿和7.2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5.3%和19.3%;而农业和工业用水量年均则分别下降5.2%和3.2%,2014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8%和13. 6%。从增量对比来看,工农业节水带来的减量远不能抵消生活和环境用水带来的增量。

  控制用水总量  难度不断增大

  随着人口的持续过快增长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愈加突出,生活用水控制难度逐渐增大。2006 --2014年,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8%,生活用水年均增长2. 7%。每年新增人口带来用水量的刚性增长不容忽视。另外由于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经济相对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使得人均生活用水量较大。因此,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北京的人均生活用水还有提升的需求,这也是加重本市水资源紧缺的因素之一。

  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降雨量少造成河湖生态补水需求量大。2006—2014年,北京年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91.8%,其中近一半的年份超过100%。水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加之农村地区较为普遍的污水直排导致地表、地下水环境恶化,引起河水断流、湖泊萎缩、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为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必须向河道、湖泊人工补水,以保证维持生态环境功能正常运转所需水体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降雨量少也是其中因素之一,2006-2014年,北京年均降水量仅528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低10%。

  控制工农业和环境用水总量增速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十一五”以来,本市工农业和环境用水总量与“十五”末期相比,年均微降0.3%,这是在农业和工业经济比重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而当前,本市产业结构已进入较为高端阶段,继续通过大刀阔斧地压缩农业和工业的手段来实现节水的空间缩小,同时环境用水需求还将增加,因此控制工农业和环境用水总量增速的难度加大。 

  坚持治水思路  倡导节水生活

  相关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严格落实人口调控目标,提倡节水生活,控制发展与节水不相适应的服务和经营内容。同时要加强节水宣传,培养居民节水意识;加强节水技术创新和节水设施开发,全面推广家庭节水器具;制定合理的居民家庭节水奖励政策,引导居民节水意识付诸于实际。

  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和污水处理率,加强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配置,控制环境用水过快增长。扩大再生水利用量特别是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的再生水使用量,替代新水取用。此外,要建立再生水利用新机制,加强立法,道路浇洒、林地、绿地、农村生态环境用水等领域使用再生水;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设施;加速再生水管道铺设和再生水取水点建设,便于再生水取用。

  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水直接排放量,以利于生态补水的控制。加大污水收集管道建设,从源头上防止污水直排;加大郊区污水处理厂和村级污水处理站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大生态环境用水监测,加强环境用水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配置,减少环境用水浪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用水监测,细化用水统计指标,加强用水大户用水管理,使其用水量处在合理规模。

  继续优化工农业生产结构,由耗水型结构向节水型结构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控制畜牧水产业新增规模,因地制宜发展林、草、果等产业,使农业产业结构与水资源节约相适应。同时继续加大节水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加大农业对雨水、再生水的利用;引导工业企业应用新型节水技术,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资料来自市统计局 )

张爽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