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游文博 知水利 享文化

发表时间:2024-02-29
让“博物馆热”促进水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郑浩伟

  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甲辰龙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的“潮流”。全国各级水利博物馆把握新春契机,精心策划、推陈出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把水文化融入浓厚的年味中,让游客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全国各级水利博物馆将水文化元素和水利知识与非遗传统工艺、年俗活动等有机结合,把先进水利技术和展览互动体验相结合,既体现出博物馆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也将古老传统与创新思维巧妙结合,在为节日文化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为水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渠道。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水利博物馆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治水实践,凝聚我国各族人民兴水利、除水害的奋斗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水利“博物馆热”借着新春的东风持续升温,将古老的良渚水利系统、厚重的黄河文化、悠久的运河文化等带到人民群众身边,更将底蕴深厚的中华水文化送进人民群众的心中,为深入挖掘水文化的时代价值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新的起点上,水利博物馆需要继续通过举办更多富有创意的科普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水文化,使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陕西水利博物馆:做优秀水文化的传播者

  体验了解节水文化 本报通讯员 严婵

  □本报记者 刘艳芹

  “这个春节过得太有意义了,我和孩子不但猜对灯谜领到了小奖品,还了解到陕西悠久的水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甲辰龙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的陕西水利博物馆内,一位年轻妈妈激动地说。

  馆内每棵树上悬挂着红灯笼,室内室外的墙壁贴上了红红的中国结和窗花贴纸……陕西水利博物馆的春节布置,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和新春的喜庆。

  展厅内,讲解员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专业讲解,让参观者感受到陕西水利史和秦人治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次讲解前,我们都会把散落在各处的观众聚拢起来,给观众讲解陕西水利光辉的历史,同时给观众解疑答惑,力求更大范围传播水文化、水知识,扩展水情教育。”陕西水利博物馆讲解员邵宇欣说。

  “先生不仅在中国水利建设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还参与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编写《水工学》《水工试验》等各种讲义。先生一生短短56个春秋却创下了中国‘十个第一’。”李仪祉塑像前,参观者听着讲解,感慨不已,展开热烈讨论。

  一位来自蒲城县的参观者感慨道,孩提时代就常听大人们说起李仪祉,知道他在陕西修建了泾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此次来到博物馆,他又得知李仪祉在导淮、治黄、剧作等方面也有伟大的设想和贡献,作为先生的老乡,他感到非常自豪。

  活动期间,陕西水利博物馆不仅推出了公益讲解服务,还组织了趣味投壶、泾河石画、非遗剪纸、水实验课堂、猜灯谜等十余项文化活动,吸引大批参观者前来体验。

  在节水体验室内,家长和孩子们通过一滴水的三秦之旅,知晓了水在江河、城市、田野、工业的使命,认识到水的珍贵,以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非常规水利用和生活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知识。

  在一个透明瓶子的底部放入一层棉球,铺上滤纸,加入活性炭和滤纸,再加一层细砂和滤纸,在顶部放上小石子,最后将浑浊的污水倒入,耐心等待约20分钟,水就变得清澈干净。看着神奇的水实验,一位小学生感叹道:“污染一池水容易,但要把污染的水变干净,还真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来到博物馆的水文化大道,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上张贴着写有灯谜的红纸。“陕西人十分好(打一成语)”“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感冒通(打一成语)”……新奇有趣、涉及各个领域的灯谜,吸引了近千名参观者参与其中,有的在独自揣摩,有的集体讨论,有的电话求援,现场一派热闹欢快。

  听讲解、猜灯谜、学剪纸、绘石画……龙年春节期间,陕西水利博物馆组织的“迎春节庆元宵享传统”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让参观者们感受到了富有文化气息的别样年味。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水”与“龙”的浪漫之约

制作花灯 曹冲 摄

  □本报通讯员 曹冲 张雪娇

  跃动千年的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而黄河,恰似一条巨龙横卧在祖国大地之上。坐落在黄河“龙脊”之巅的内蒙古河套灌区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在甲辰龙年春节期间,举办了“龙游水博,邀您一起过大年”主题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上演了一场“水”与“龙”的浪漫之约。

  探寻水利文化之渊源

  新年伊始,刚开馆的内蒙古河套灌区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内热闹非凡,参观者在博物馆里展开寻“龙”之旅。

  博物馆内,参观者们认真寻找带有龙元素的文物或照片,探寻水文化与龙文化的奥秘。有的参观者找到了象征龙起源的“龙形陶器”和象征龙演变的“龙形铜器”,还有一些参观者另辟蹊径,跳出龙形文物的局限,找到了水龙头、龙泉窑双鱼洗等。

  讲解员也参与其中,为参观者讲解博物馆里的黄河龙形图,将黄河水文化与龙的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向大家介绍黄河的形成与演变,以及河套水利开发史,让参观者不仅了解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同时也对处于黄河“几”字湾的河套水利文化有了更深认知。

  见证河套水利之变迁

  自古以来,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龙与水息息相关。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新春系列活动包含了剪窗花、做灯笼、画龙送福、投壶积福、“谷”龙闹春等年俗节目。

  河套灌区因黄河水而生、因黄河水而兴,在春节之际,河套人民不约而同地来到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一边参与丰富多彩的年俗节目,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浓浓年味,一边了解河套水利从古到今的发展变迁。

  “今天,我穿越千年与古人一同过大年,感受古人的娱乐方式——投壶积福。在馆长的带领下,学到了作为黄河流域灌溉面积最大的河套灌区悠久历史,以及河套地区传奇的开发模式。其中独特的水利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让我大开眼界。”从重庆市涪陵区回家过年的乔先生激动地说,“我这个阔别家乡多年的游子,在这里找到了滋养河套大地的‘根’与‘魂’。”

  感受千年基业之魅力

  “出水福龙、欢闹元宵”是春节系列活动的压轴节目。在活动现场,歌舞剧院的专业老师为参观者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表演,市民借此机会齐聚一堂。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通过系列活动,引导更多人用自己的行动弘扬传统文化,让黄河水利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河套灌区有着“千年基业”的称号,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前来参观的市民流露出自豪的神色,作为河套儿女,为河套大地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级名片而骄傲。

  甲辰龙年的文化之约,注定是一场浪漫赤诚的文化盛宴。活动期间,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共吸引参观者7500余人,大家纷纷表示,在博物馆里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年。

   

  杭州市水利科普馆:举办别开生面研学活动

学生们给杭州水利遗产线稿上色

  □本报通讯员 傅建英 文/图

  元宵佳节之际,浙江省杭州市水利科普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文化研学活动,将传统民俗与水文化紧密结合,通过探展馆、猜灯谜、做手工、品美食,让市民们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悟传统文化与水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

  学生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欣赏杭州的三大世界级文化遗产,了解杭州的水利发展历程。杭州市水利科普馆联合全市13个区(县、市)完成了重要水文化遗产的调查工作,梳理出877项重要水文化遗产,并精选了84项遗产点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让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大家认真聆听,不时发出“原来水利工程就在我家门口”的感叹。

  在猜灯谜环节,一个个与水相关的灯谜附在花灯上高高挂起,激发着参观者的智力和想象力。学生们积极参与,或低声讨论,或独自思考。“我猜到这个灯谜的答案了!望梅止渴,卷帘格的谜底是出水口!这个灯谜真是巧妙,将传统节日与水文化完美结合!”一名学生兴冲冲地抢答道。

  在场馆另一边,有的学生围坐在桌前,手持彩笔为良渚古城水利系统、西湖、西溪湿地、拱宸桥水文站等杭州水利遗产线稿上色,每一笔都承载着杭州厚重的水利史。彩笔在纸上舞动,仿佛时光倒流,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三潭印月,我知道,是我们杭州西湖的十景之一。我去看过,真的很美!”一名学生兴奋地分享着他对杭州水文化的了解。

  元宵佳节当然也少不了制作汤圆和元宵灯笼的环节。家长们和学生们一起动手,揉面团、包馅料、制作灯笼。不一会,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和色彩斑斓的灯笼呈现在大家眼前。吃着亲手制作的汤圆,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这场传统节日与水文化的奇妙融合之旅,不仅让大家度过了一个充满欢乐和收获的元宵节,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共同描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绚丽底色。

  “作为科普水利知识、传承水文化的重要阵地,我们将立足治水实践,扎根于时代土壤之中,不断创新水利科普的形式和内容,丰富水文化建设的手段和途径,扩大水利知识普及面,提升水文化影响力。”杭州市水利科普馆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2月29日

责任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毛家村水库:万人创造的奇迹

宋公堤:秉公用权的实践 廉洁奉公的典范

江西水文化走基层系列丛书第四部《跨越》出版

水利部召开水文化工作推进会

水利部印发《“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