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堤:秉公用权的实践 廉洁奉公的典范
□本报通讯员 李晶 肖思强
宋公堤,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建成于1941年,全长约45公里,保障了沿海一带数十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连年被海水所淹的50万亩土地重振生产。当地群众交口称赞共产党、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人们将宋乃德等共产党人主导修建的堤誉为“宋公堤”,以媲美宋代名臣范仲淹在盐城一带修建的“范公堤”。
宋公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四军到盐阜地区后,在最困难时期为人民群众办的一件大实事,是中国共产党廉洁奉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历史见证和生动缩影,也是影响深远、伟大艰难的民生工程,更成为矗立在苏北沿海的“民心长城”。
取信于民 秉公用权
在宋公堤修建之前,国民党韩德勤政府曾下拨20万银元的经费修堤,结果层层克扣,费时数月,仅修成一米多高的象征性海堤“韩小堤”,此举严重挫伤了百姓信心。加之国民党的欺骗性宣传,群众对政府失去了信任。
1940年10月,新四军在苏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原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被任命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在上任之初,即召开各界座谈会,征求对县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会上,杨芷江等开明士绅提出“欲稳政权,先修海堤”的建议。在1941年春天召开的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上,宋乃德再次重申了抗日民主政府修筑海堤的决心,并作出修堤全部费用无需人民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的承诺。
宋公堤建设之时,宋乃德多次召集各界人士座谈,充分发挥民主。他还登门拜访当地士绅、相关技术人员和群众,积极听取意见建议。共产党人的诚意渐渐感动了群众,各界人士在修建海堤问题上终于达成共识。
1941年5月15日起,宋乃德等共产党人克服缺钱缺粮缺水、敌伪土匪破坏等重重困难,利用战争间隙,率领各方力量修筑海堤,仅用84天时间就建成了长约45公里的高标准坚固长堤,当地乡绅和群众纷纷感叹“艰苦廉洁,莫有如此者”。
事必躬亲 以身作则
在宋公堤的修建过程中,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修堤委员会,宋乃德任主任委员、修堤总指挥,他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工程过半时正值梅雨季节,连日大风大雨,导致平地水深盈尺,加之卤潮泛滥,时疫流行,民工染病,修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有工程技术人员建议暂停修筑南堤。此时,宋乃德虽身患疟疾,却毅然冒雨涉水。宋乃德请来10多名医务人员及时诊治疫病,并与大家同在一个工棚里睡觉,同在一个工地上劳动。
在南段工程宽8丈、深5丈的决口即将合龙之时,平缓的潮水突然回潮,将蒲包袋装的泥土倒入水中仍无济于事。危急时刻,新四军二十三团的指战员赶到堵口现场,与管理人员、民工一起跳入水中,臂臂相挽,形成人墙,挡住汹涌而至的潮水,确保决口如期合龙。广大群众无不为他们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
政务公开 接受监督
随着工程推进,工地民工人数达到约2万人。为了对百姓负责,民工每天的施工量和报酬价格都会进行公开明示,如民工每挖运1立方米土,工资为0.27元,这份酬劳相当于修“韩小堤”时民工工资的7倍,所挖土方数量记录在公示牌上,接受群众监督。
除此之外,所有的民工都由工程委员会直接雇用发钱,不经过包工头;工资在分发前,先由工程师、民运长、乡保长一同验收土方,核算工作量,然后核算出每组、每人实得现金数,公布于各工棚前;每个民工进行核对,便知道了他们所做的土方数量,以及所得的工资数目。这些措施保障了工程透明度,杜绝了腐败现象。在堤防工程结束时,宋乃德向参议会及民众公布了修堤费用,实现了全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清廉勤俭 严守纪律
工程建设前期,因战时条件所限,修堤经费是一大难题,由于国民党、敌伪军的破坏,公债发行工作遇到了巨大阻力,仅售得10万余元。工程开工的第三天,粮食就告急。
新四军第三师遂将新购进的12万元军粮全数用于接济民工,及时解决了民工的粮荒问题,整个宋公堤的建设未给当地民众增加一丝负担。
在施工过程中,宋乃德等人清廉自守,严格节约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在修建南堤时,费用规定是3万元,在宋乃德的带领下,集思广益,经费只用了规定的十分之一。宋乃德还列出各款项明细,如国民党韩德勤政府在修海堤时堵决口花费3万元,而新堤共堵了7个决口仅花费100元。为修海堤而发售的100万元公债,在宋乃德的领导下,也于第二年由抗日民主政府全数还清。
在立足未稳、财政困窘且戎马倥偬之际,宋乃德等共产党人能够动员组织上万民工修成海堤,堪称奇迹。如今,在江苏省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的展厅里,《宋公纪功碑》静静矗立,570字的碑文详细记录了当年修堤的过程,激越澎湃的涛声回荡耳畔,万人筑堤的场景犹在眼前,红色故事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跃然于党史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成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的鲜活案例和丰富素材,激励教导后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勤政廉洁。
作者:李晶 肖思强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