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龙门石窟——伊水岸边的文化瑰宝
 
分享到:
2020-03-26
 

龙门石窟 洛阳市水利局供图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伊河在汇入洛河之前的最后一个狭隘通道,便是伊阙。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洛河)和伊水(伊河)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大禹首先疏通了洛水(洛河),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伊河)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伊河)和洛水(洛河)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著名的龙门石窟所在,距洛阳约12公里。龙门山被伊水(伊河)分为东山和西山,河水从二者之间穿过。东、西二山活像大门的两边,因此这里被称为伊阙。

  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几个朝代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龙门石窟的评价是: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3月26日

见习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河图洛书——洛阳厚重历史的文化标记
洛阳与隋唐运河
洛阳水席——我国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
感言|翟文亮:把黄河建成岸绿景美惠民的幸福河
洛阳与黄河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