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五】防汛抗旱:主动防御 科学调度 决胜千里

2015-12-29

  □本报记者 刘文杰 王浩宇 

  2012年,长江上游出现超1998年特大洪峰,2013年黑龙江下游发生超100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1年北方冬麦区有1.1亿亩作物受旱,2014年河南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 

  2012年8月,“苏拉”“达维”“海葵”一周之内正面袭击江苏、福建、浙江,超强台风“威马逊”2014年登陆风力达到17级…… 

  张牙舞爪的洪涝、干旱、台风过后,却是让人惊讶的风平浪静和增产丰收! 

  与“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口分别减少28%、38%和64%;干旱灾害造成的年均受灾面积、粮食损失、因旱饮水困难人口分别减少43%、39%和25%。 

  如此巨大防灾减灾成效的背后,是强化预警、有效避险,保人民生命安全;是科学调度、全力防守,保江河防洪安澜;是应急调水、广辟水源,保城乡供水安全;是应急处置、全面排险,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有效的部署指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完善的组织体系保障下,在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下,我国应急抢险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成功夺取了“十二五”防汛抗旱防台风的全面胜利。 

  强化预警 有效避险 

  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国防汛防台的首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了一张从上到下、有序高效、覆盖全面的监测预警网络。 

  台风来临时,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一次次主持会商会,国家防总成员一次次枕戈达旦。风情、雨情、汛情等各种数据及时传送到国家防总。经过高频次会商研判,国家防总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 

  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决策部署传递到相关各方,各地纷纷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按照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各级防指强化指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各级政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全力转移处于沿海危险地区从事生产作业、养殖业等各类人员,组织居住在危房、工棚、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其他危险区域的人员转移,不漏一处,不留死角。 

  2012年,面对“苏拉”“达维”“海葵”三个台风一周之内正面袭击我国多地,仅上海市防办就发出2000多万条预警信息,防汛防台预警基本上实现了全程化、立体化和网格化。 

  及时预警预报,有效转移安置,已经成为我国防御台风的有效经验。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在台风防御工作中,累计组织210万艘次出海船只回港避风,转移危险区域群众2006万人次。在一些地区,“零伤亡”逐渐从“不可能”成为“新常态”。 

  面对突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也为人民群众及时撑起了“生命保护伞”。 

  2012年5月10日那一夜,让甘肃省岷县禾驼乡哈地哈村村民包永平难忘:“那晚雨下得特别大,接到县防办短信后,我一边拼命奔跑,一边使劲敲锣,大声喊着让村民往山上跑。”由于及时报警,及时紧急转移,哈地哈村928名群众无一人伤亡。 

  监测到山洪险情后,通过预警平台向群众发出通知,群众可根据防御预案迅速转移。“十二五”期间,我国已累计投入287.4亿元用于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设完成2058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305个地市、2058个县、3万个乡镇、43.9万个村、178.4万个自然村。 

  各地充分利用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累计发布转移预警短信3100多万条,启动预警广播14.8万次,转移人员2100万人次,避免人员伤亡数十万人次,极大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国山洪灾害死亡人数由“十一五”期间的6443人降低至“十二五”期间的1990人。 

  4222万人次!这是五年来在预警监测大网保障下,各级党委政府转移安置台风影响区、山洪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和发生严重险情的水库下游地区群众的总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全力保障。 

  科学调度 优化配置 

  应对水旱灾害从容不迫 

  解近渴以远水,挽狂澜于既倒。科学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成为水利工程发挥防洪抗旱减灾作用的重要保障。 

  2012年夏,长江上游洪水连发,洪峰强度超1998年,国家防总、长江防总调度三峡、丹江口等骨干水库,大大减轻了中下游的防洪压力。 

  2013年东北大水期间,国家防总、松花江防总和有关省防指调度尼尔基、丰满、白山、察尔森等大型水库拦蓄洪水60亿立方米,将嫩江上游超50年一遇洪水削减为不足20年一遇,将松花江上游超20年一遇洪水削减为一般洪水。 

  “十二五”期间,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一系列防御洪水方案、跨区域调水方案的出台应用,使得江河洪水防御和调度更加科学规范。 

  从三峡水库到尼尔基水库,从南水北调工程到引滦入津……在水利工程体系日趋完备的基础上,科学调度、精细调度也日益强化。拦、分、蓄、滞、排并举,蓄、引、提、调、节共用。长江流域“上控、下泄、保中畅”,黄河流域“上控、中防、下调”,海河流域“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珠江流域“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施”……  

  科学调度像一把利剑,斩断了肆虐的洪魔,保障了江河安澜。在与干旱的抗争中,跨区域调水也成为遏制旱魔蔓延的利器。 

  2014年夏,黄河流域高温少雨,内蒙古、河南、山东多地都不同程度遭遇干旱,河南省更是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黄河防总及时调度小浪底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为灌区千万亩秋作物“解渴”。同时,实施平顶山市抗旱应急调水及南四湖生态应急调水,有效缓解了当地群众饮水困难局面。 

  “十二五”期间,根据《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也成为应急调水之外提升抗御旱灾能力的有力补充。《方案》明确中央计划投资299.8亿元,在741个重点旱区县建设310座小型水库、4791眼抗旱应急备用井、3331处引调提水工程。 

  预先调度,应急调水,区域联动,不仅凸显了水利专业智慧,把复杂的江湖关系科学地协调起来,也生动诠释了“空间均衡”的治水理念。“十二五”期间,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有力抗御了历史罕见的大江大河洪水,有效应对了点多面广的局地暴雨洪涝,成功战胜了接连发生的城乡干旱缺水,防灾减灾作用巨大。 

  快速反应 抢险救灾 

  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加强的另一大亮点,是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的全面提升。灾害面前,国家防总水利部超前部署,地方政府及时响应,各部门反应迅速,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力有序开展险情抢护和抗旱保供水。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4年8月,云南鲁甸、四川康定等地先后发生5.0级以上地震8次。地震形成的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一度危及3万余人及2座水电站的安全。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亲自担任水利抗震救灾协调组组长,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率领国家防总工作组和专家组赶赴地震灾区,会同云南省有关部门和武警水电部队对堰塞湖险情进行了紧急处置,消除了安全隐患,在与堰塞湖的生死决战中取得完胜。 

  在应对2013年松辽流域洪水中,解放军、武警、森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人员第一时间奔赴抗洪抢险前线。战士们分组包干,喊着口号,相互鼓舞,全力奋战,最终控制险情。 

  目前,全国防汛抢险队伍包括解放军19支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9支武警水电抢险部队,地方防汛机动抢险队1389支,共计47万多人。台风、洪水、地震面前,他们从不退缩,冲锋在前,发挥了抢险救灾中流砥柱的作用。 

  同时,水文部门应对洪涝、地震和水污染等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也明显提升,在云南鲁甸地震、“东方之星”旅游客船翻沉等突发事件中,及时提供应急监测信息和预报成果,为成功处置险情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抗御干旱的关键时刻,各地抗旱服务组织不辱使命,充当抗旱急先锋,全力开展拉水送水、流动浇地、设备维修、应急打井等服务,帮助旱区群众抗旱灌溉,缓解饮水困难。 

  在2014年8月河南严重夏旱中,旱区80多支县级抗旱服务队主动出击,为群众提供送水、打井和找水服务。在荆门市特大五年连旱中,奋战在一线的抗旱服务队,倾尽全力,日夜奋战54天,解决了灌区农田灌溉和群众饮水困难。 

  目前,全国已建成15支省级、143支市级、2144支县级、1.3923万支乡镇级抗旱服务队,共计拥有职工12万人。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分7批共安排抗旱资金42.88亿元,按照每县200万元的补助标准,支持全国县级抗旱服务队购置抗旱设备。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为灾害应急处置提供了坚强后盾。“十二五”期间,全国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增加到29个,五年累计调运了价值1.32亿元中央防汛抗旱储备物资,有力支援地方抗洪抢险、抗旱减灾和震损水利工程抢险。 

  一次次磨练,是对水利抢险救灾队伍和物资保障情况的考验;一次次成功,是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强化的彰显。指挥有力、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确保了突发灾害来临之际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风狂雨骤,洪浪滔天,年年并不鲜见;众志成城,抗灾减灾,岁岁丰收平安。五年间,面对洪涝干旱,水利人科学应对,化险为夷,既有效管控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既应急调水解水困,又规划建设谋长远发展。五年间,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到5770亿元;全国避免粮食损失5592万吨,挽回粮食损失1.5亿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防汛减少受灾人口1.11亿人,临时解决了7021万人的因旱饮水困难,2014、2015连续两年实现防汛防台风因灾死亡人数历史最低。 

  这五年,洪涝干旱灾害损失可谓降到最低!这五年,防汛抗旱取得可歌可泣的巨大胜利!水利人和社会有关各方共同谱写了中国防汛抗旱史上的壮丽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12月29日

刘文杰 王浩宇
责任编辑:林思佚


  相关新闻:
【精彩“十二五”特稿】中国水利精彩铸就黄金五年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十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机制倒逼带来深刻变革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十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碧水长流 美丽中国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九】农田水利建设:护卫粮食连年丰收的命脉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除心头之患 固兴利之本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八】依法治水:建设现代水利的法治保障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七】深化水利改革:在行进中激发力量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六】水利科技:治水兴水创新发展的力量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jpg
1.jpg
安徽繁昌县:小水利提升 促农民增收.jpg
2016xnzt.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