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十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碧水长流 美丽中国
 
分享到:
2016-01-07

  □记者 毕鹏飞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每个人心中都装有乡土气韵的桑梓情怀和山川秀美的家国梦想。近年来,在检视自然状态、人口状况和发展模式基础上,我国逐步走上尊重自然、崇尚和谐的生态文明之路。而水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基础的因子,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水利部门全面贯彻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水土保持国策,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让源头活水扮靓美丽中国。

  由局部治理到全面建设

  系统思维推进水生态顶层设计

  水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我国对水生态的保护由来已久。2004年,水利部出台《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4个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2007年开始,组织编制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流域综合规划,在规划报告中均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重要内容;2010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及七大流域综合规划等,均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水利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编制《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3年1月4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以此为号令,开启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度”。

  水利部成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部长陈雷担任组长,指导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编制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2013—2015年)》,对阶段工作目标、任务、进度等进行了总体安排。

  特有的流动性、包容性和流域性特征,决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秉持系统、协调、绿色、共享的理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014年,又提出了治水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科学的论断、高屋建瓴的号召、动情的表达,体现了系统治水的重要思想,吹响了全面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

  如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象已不仅局限于水域,而是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关注整个生态系统,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整个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

  由以供定需到以水定发展

  生态文明凸显水资源硬约束

  以生态文明理念来审视和认识水问题,会看到我国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这一方面是由于水资源自然禀赋不尽如人意,而更重要的则是持续高强度的人类活动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曾几何时,人们面临缺水的尴尬,却延续着“水从门前过,不用也是错”的陋习。

  变则通,不变则壅。面对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水资源总量难以增加,只能改变现有的利用格局。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最严格,为经济社会用水量设置了“天花板”,从保障供水向控制用水转变;为用水方式设置了“紧箍咒”,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建立了水质管理目标,从重视水量向水量水质并重转变。

  现实倒逼改革,改革焕发新生。通过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提高了用水效益,确保了更多的水留在自然生态系统,并维持其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而实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以水域纳污能力限制陆域污染排放,可保证水质符合其功能要求。水利部等十部门联合完成的年度考核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67.9%,有效促进了大江大河环境改善。

  而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水是资源和商品”的理念深入人心,一些城市乃至省份,纷纷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发展”。刚刚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作为确定城市规模的重要指标,把划定水体保护红线摆在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的首要位置。量水而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成为广泛共识。

  水生态文明,希望在水,关键在水,瓶颈也在水。抓好了水资源管理,便抓住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由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

  水土保持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山青”才能“水秀”。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15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万余条,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000多条,实施坡改梯2000多万亩,修建骨干和中型淤地坝2000余座,全国700多个县实施了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创建60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建成104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4个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数字折射出的是“十二五”水土保持的显著成效。

  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到出台《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从实施坡改梯工程到建设淤地坝,从治理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到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到开展执法检查……五年来,水利部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深化水土保持机制改革,染绿千山万壑,造福亿万百姓。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达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从村庄到城市,从水库到河道,水土保持给生态、生活带来的变化悄然发生。“山变绿,水变清,粮增产,人变富”,水土保持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走出了稳步推进、全面提速的发展之路。

  由水在城中到城在水畔

  试点城市引领人水和谐风尚

  中部丰水地区武汉市,曾称百湖之市。近年却遭遇湖泊面积缩减、水环境污染。2012年,武汉市成立湖泊管理局,实施全市涉湖工作统一管理。至2015年年初,已编制完成全市166个湖泊的“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并首创“湖长制”,明确湖泊保护负责人。启动武昌大东湖、汉阳六湖、金银湖七湖等三片水网建设,实现江湖连通。

  北方缺水地区济南市,曾称百泉之城。针对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提出实施水系连通,初步构建起“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发挥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优化南部山区、中部城区、北部沿河湿地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

  华东水网地区苏州市,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在经济发达的同时,她也为水环境污染所困扰。2013年,苏州引长江水入城区,开展“活水自流”工程,每日可为古城区换一遍水,重现水清鱼游的美景。2015年起,每年投入30亿元,在全市范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后处理率将达到80%以上。

  武汉、济南、苏州,只是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缩影。2014—2015年,水利部先后启动了两批共10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其中,38个试点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7个试点进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行列。

  各地因水制宜,从自身水资源状况和水生态问题出发,开展了大量创新实践。甚至在那些未能参加试点的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也已经成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清理一条河到实现水系连通,从着眼一处水景到建设一座美丽城市,从水为人用到人水相亲,转变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理念。

  由行政推动到自省自律

  和谐共享传承生态文明力量

  水量、水质、水环境、水生态,归根结底都要通过管理来治本。以社会化管理思维来考量,水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完善制度、确立机制、传承文化。

  《水土保持法》《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导则》……一系列法规办法的出台,使水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导则》《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规范》《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规范》……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发布,使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五年间,水生态文明从行政推动向立法(标准)制约阶段发展。

  而保障水生态安全的长效之法还在于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机制的确立。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水利部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水生态保护激励和约束机制,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权利和水生态保护利益;完善跨区域水生态补偿机制,使水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探索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通过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调节,使节水护水成为自觉自愿。

  水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在传承水文化、培育水情感、解读水伦理,推动社会由他律向自律,由“生态觉醒”向“生态自觉”转变。

  水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将首度写入五年发展规划。让我们期待青山常在,装点家国梦想;碧水长流,润泽美丽中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1月7日

毕鹏飞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精彩“十二五”特稿】中国水利精彩铸就黄金五年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十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机制倒逼带来深刻变革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九】农田水利建设:护卫粮食连年丰收的命脉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除心头之患 固兴利之本
【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八】依法治水:建设现代水利的法治保障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