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本站特稿:让“镇江之水冠江南”名副其实——访江苏镇江市水利局局长王梅芳

2013-04-18

  城市水利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江苏镇江成为全国水利改革发展之样本。记者日前在风光旖旎的金山湖畔,见到了刚毅又带着几分儒雅和自信的镇江水利局局长王梅芳,听他讲述镇江水利发展背后的故事。

  清晰的发展思路

  是引领镇江水利发展的旗帜

  “水对镇江到底意味着什么?”王梅芳认为这是镇江治水实践中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镇江之水地位特殊,水给镇江带来的不仅是城市的灵秀之气,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镇江的三山为何有名?一是得益于深厚的人文积淀,二是水的映衬不可或缺。”“没有水,镇江的山水特色将荡然无存。相互依存的山水关系,是镇江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的重要基础。”王梅芳如是说。

  水利要发展,思路必须先行。

  不管是2002年上任水利局长之初提出的“水利基础在农村,亮点在城市,活力在改革,前景在市场”,还是打造金山湖过程中叫响的“抢回背水而去的文化,抢回镇江的灵魂”,以王梅芳为代表的镇江人在治水过程中,总有清晰而前瞻的理念和思路作指导。

  提起金山湖,王梅芳如数家珍:“非江亦非湖,似江亦似湖,这是金山湖的特质。地质学上称为牛轭湖,这种湖泊形态有人称之为‘被大河母亲抛弃的婴儿’。”

  “如果没有当年的果断决策,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金山湖所处的水域,现在将会是一片滩地。”王梅芳充满豪情。

  今天,随着北部滨水区建设的推进,金山湖已逐渐成为城市之湖,并串联金山、焦山、北固山,独具特色和活力的城市滨水区雏形初现,王梅芳口中“被大河母亲抛弃的婴儿”正成为城市中的一块稀世翡翠。

  科学的治水理念

  是镇江水利前进的路标

  该用什么样的治水理念指导水利工作?王梅芳认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是现代水利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水和谐,就不能一味地用人为手段或工程手段去控制、干预、改造自然。“要注意利用水体自身的能力,而不要人为地切断河流间的联系。”

  他讲述了一次给予其启示的经历。“1996年,当时长江镇江站水位是历史最高的,水位达到8.59米。我市境内大运河入江口的一座水闸闸门崩了,该闸北通长江,南接太湖。当时,我在现场指挥抢险,心情非常焦急。后来一位退休的老水利局长提醒我说,经由大运河入太湖的水最多三百多流量,对太湖而言,是可以容纳和吸收的,不一定会造成太湖水位的上升。”

  “那次经历使我明白,治水过程中应当重视水体连通,保持水生态以及与水生态相关联的其他生物链的连通。”

  镇江治水,打的从来不是自顾自的小算盘。在王梅芳看来,系统全面地考虑和处理长江、滨江水体与城市河流的关系,立足于长治久安,是镇江治水的特点。“一定要科学治水,决不能问题出来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在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中,镇江人将金山风景区周边千亩水产养殖场退渔还湖,打通金山湖和内江,构建良好的水循环条件,重现“水漫金山”胜景。这是镇江水利人传递出的发人深省的治水理念,也是充分挖掘利用水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建立人水和谐关系的代表之作。

  “城区水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相关支流都应该纳入治理范围,治理也不能仅仅解决水的问题,河流整治不过是个帽子,扣在下面的是民生问题。”王梅芳一语道破人水和谐的关键。

  “现在农村的水质为什么变差?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一定要水陆并治。农村水利的发展形式要与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匹配,否则服务于农民就成了一句空话。”

  “以水造城,以城带乡,用城市水利建设反哺农村水利,镇江以此走活了城乡水利一盘棋。”王梅芳语带欣慰。

  坚持创新

  是镇江水利发展的不竭动力

  “只有做好‘水’文章,在经济转型中探索创新才有出路。”学了三年水利、两年中文、三年经济的王梅芳有着这样的感悟。

  时间倒推至2002年,王梅芳担任镇江水利局局长的第一个年头。为破解城市水利建设的资金难题,镇江克服了“等、靠、要”思想,选择了在创建投融资机制上寻求突破,组建了以筹集城市水利建设资金为主要职能的水利投资公司。

  十年间,王梅芳,这个部下口中“关键时刻定方向的撑腰人”,始终有着一份坚持和担当。他带领着这支敢想会做的团队写下了一系列数字神话。水投公司从20万元起家,成长为拥有6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总资产规模达250亿元、净资产约142亿元身家的强劲之师。

  “公司的成功运作,不仅解决了城市水利建设资金瓶颈,而且统筹解决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全市水利建设水平不高的难题,形成了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王梅芳言语中透着自豪,“水利建设需要不停地寻求突破和创新,现代水利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我们原来的水利工程,面貌几乎是千篇一律。其实,水利建设不能只注重功能性的要求,要尝试新材料的使用和新的设计风格,改变水利工程传统的灰、大、笨形象,使其也能丰富多彩。让水利工程融入景观打造和人文环境建设,让每一个项目都包含水文化元素。”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王梅芳的办公桌书架上,放着一本《中国城市批判》,上面有着许多红笔批注的痕迹。其中有这样一段批注:“对一座城市文脉的延展,以及对其文化特性的继承和扬弃,是这座城市精神活力的源泉。谁堵塞了这泉眼,这座城市便生命不再。”

  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水利局长的书架上,也许是意料之外的。而回首镇江水利的跨越发展,这似乎又成为意料之中。正是有了水利人立足城市发展、从历史和全局角度审视水利地位的战略眼光和敢想会做,才有了镇江样板的成功。镇江,这座古城独特的山水之韵,随着水利现代化的推进,正在水利人的手中,得到崭新的再现和升华。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镇江之水冠江南’。”王梅芳信心满满,“上苍给了镇江其他江南城市难以企及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水的先天禀赋,我们没有理由不以智慧和汗水,使‘镇江之水冠江南’名副其实!”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10-9 记者:陈静)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