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灌区从洋谭水库引来的水源伸向干渴的农田 本报记者缪宜江摄

湖南衡东县抗旱服务队在大浦镇永宁村为受旱水稻田调集水源抽水灌浆。 本报记者缪宜江摄

湖南衡东县水利抗旱服务队在大浦镇青鸦村指导打井、抗旱。 本报记者缪宜江摄

衡东县水利抗旱服务队采取科学调度指导打井,调集水源, 为全县从旱魔口中抢回了十多万亩粮稻田 本报记者缪宜江摄

衡东县水利抗旱服务队为全县新打抗旱井525处,清澈的甘露伸向干渴的水田 本报记者缪宜江摄
中国水利网站讯 (记者 杨轶)“活了50多年,也很少见到这样的大旱。”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永宁村的村民老梁站在自家的田地里,一边擦着满脸汗水,一边对记者说。8月2日,衡东县气温39℃,炙热的阳光蒸烤着大地,站在田里,热浪逼人,日光晃眼,这样高温少雨的天气已经持续了50多天。
尽管如此,大旱中永宁村的1000多亩稻田并没有受到干旱的致命打击。汩汩清水顺着田边的渠道流淌在农田中,滋润着干渴的土地,浇灌出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苗。“我们发动群众自筹资金21万元,建了6处电排,提水灌溉农田。”村支书刘在军指着远处的移动式电力排灌站,道出这生命之水的源头。
“建设电排的费用会通过‘政策激励、以资代奖’政策补助到位。”衡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谢钢军说,“就是要鼓励全民抗旱,发动群众,全力打好抗旱救灾攻坚战。”衡东县委、县政府和县防指参照2011年抗旱补助标准,制定了对新增抗旱设备设施实行“政策激励、以资代奖”的政策。凡干旱地区因抗旱需要,新打抗旱井和安装机电排灌设施等,由受旱村、组提出申请,报当地乡镇政府备案,按水电局规划设计施工,抗旱结束后,由财政、水电部门联合验收,按标准补助到位。
永宁村地处衡东县德圳水库尾灌区,由于灌区渠系老化、渗漏严重,加上村里的山塘堰坝已基本干涸,旱情十分严重。在此政策的激励下,目前永宁村建起的电力排灌站全天候作业,利用湘江一级支流白衣港的水资源,提水灌溉,确保了全村所有晚稻和中稻的抗旱用水,从旱魃口中抢回了全村1000多亩稻田。
距永宁村不远的青鸦村也因地制宜,发动群众筹集资金打井抗旱,7口水井给农田带来了救急水,保证了全村大部分稻田的收成。“看着田里有水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村民王光衡说。
衡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康志毅介绍,当前衡阳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抗旱主体作用,开展生产自救。“只有把群众动员起来,才能形成抗旱合力。各级政府要想方法引导群众投入到抗旱工作中来,采取以奖代补、增加资金投入的方式提高群众的抗旱积极性。”
湖南省防指于7月31日18时启动了全省抗旱Ⅱ级应急响应,各级部门和广大群众同心协力抗大旱,力求把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13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