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天 文/图
“水管处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服务灌区结合起来,引水上山,为民服务,使咱梨花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群众腰包一天比一天鼓,住砖瓦房,买冰箱,看彩电,开小车,日子红火着哩。”在宁夏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召开的创先争优群众评议会上,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梨花村党支部书记马林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抢先发言,“党的政策好,水管处党员干部的服务好啊!”
抓班子带队伍
强基固本夯实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管理处党委班子围绕思想抓学习,围绕民主抓团结,围绕发展抓勤政,围绕作风抓廉洁,创新中心组学习机制,建立“四有五抓”制度,注重学以致用,仅2011年班子成员深入灌区调研120多次,帮助解决抗旱保灌、农村饮水等民生问题60余项,并撰写党建、扬水改革、灌区可持续发展等调研报告20篇。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凡干部任免、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都经过党委会或处务会集体研究决定;建立周一碰头会制度,沟通思想,增进团结。工作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管理处党委把加强组织建设,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贯穿于创先争优活动始终。2011年新成立2个党支部,建立13个党小组,实现了组织全覆盖;投资l8万元建设完善了11个党支部活动阵地。新制定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方案、党支部考核细则、党务公开实施办法等8项制度并严格落实,规范了基层党建工作。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3个“争创”为抓手,强化3个层面的学习,先后邀请党校和大学教授举办辅导讲座16场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7场次,2011年开展了9项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使全处党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建机制激活力
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是各项工作统筹兼顾、顺畅运行、科学发展的保障。管理处党委根据水利改革发展和服务灌区经济发展新形势,对建处以来制定的300多项制度、岗位职责进行了全面清理,形成了有利于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和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
为使创先争优活动充分体现实践特色,激发内生动力,创造一流业绩,管理处党委着力在创新机制和丰富载体上下工夫,在与实践结合上做文章,建立了“三联三定”“四项考评”示范带动等机制,搭建了党群共建、机关基层联创、划区设岗、示范窗口等活动平台,组织开展了“尽职责、比贡献、树形象”“行业评优”“技术攻关”等10项自选活动,激发了党员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处机关党支部与基层党支部建立“共创共建”基地15个,积极推进泵站“五小”工程建设,改善一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职工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机电、工程等业务部门党员技术骨干与泵站党员职工联合上阵,攻克了水泵异常振动等15项影响扬水生产的难题。管理处认真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成立水利水电工程材料检测站,对全区水利工程进行第三方质量检测,保证了新建水利工程质量。大力开展“争当技术能手、争创一流业绩”活动,使80余名青工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促进了全处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强服务促发展
移民工程彰显效益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是竖立在红寺堡城区中心广场上最醒目的标语,也是移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言。
红寺堡过去曾是一片不毛之地。自从红寺堡扬水工程将黄河水送到这里后,成千上万的移民迁离故土,满怀憧憬来到了新家园。然而,春季频繁的沙尘暴却如噩梦一般,毫不怜惜农民的辛劳。一场黄沙滚滚来,青苗渠道一起埋。看着庄稼埋了又种、种了又埋的恶劣环境,许多移民几乎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想搬回老家去。管理处党委成员带领党员干部住在灌区,挨家挨户做移民的思想工作,讲解水压沙的道理,指导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工作,帮助移民抗沙补种夺丰收。移民群众被水利人的真心和热忱感动,坚定了抗击风沙、建设新家园的信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处党委始终秉承“组织创先进,群众得实惠”的理念,坚持把活动融入到安全生产、服务灌区和抗旱保灌工作中,2010年以来共投资约700万元维修、改造渠道工程和机电设备,提高了工程完好率和供水保障能力。指导各基层党支部举办安全技能培训班、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等活动。检修队党支部组织党员骨干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消除10多项重大隐患。全处取得了连续安全生产2000天的好成绩。
红寺堡灌区移民不懂灌溉技术,灌水效益不高。对此,处党委要求从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抓起,协调灌区地方政府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以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引导移民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灌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共产党员和水管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传授灌溉经验,指导农业生产,手把手地教群众认水尺、对流量、记水账,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2011年灌区持续高温干旱,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处党委一边制定措施科学抗旱,一边号召党员职工优质服务,并采取党委成员和党员干部定点帮扶措施,100多名党员干部在7、8月几乎每天深入灌区田间地头和移民家中,了解灌溉情况,帮助制定应急措施,协调解决灌溉矛盾。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大旱之年无受旱、无上访、无水事纠纷的目标,促进了灌区2市4县(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受到了灌区群众的一致好评,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叹:“红寺堡扬水人是咱的及时雨啊!”许多移民还自发地为管理处党委送来牌匾: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扬黄造绿洲,万民俱开颜。”管理处党委带领4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把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使昔日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变成了阡陌纵横、粮丰林茂的生态绿洲。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