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调度 优化配置
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流域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是资源性缺水河流,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全国12%人口和15%耕地的供水任务。黄委坚持把强化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在年度来水偏枯,防凌、抗旱、调水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统筹兼顾,精心组织,科学调度,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突出重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在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到省(区)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流域各省(区)把耗水指标进一步分解到市县,目前已有4个省以省政府名义发文把用水指标细化到市,3个省已完成细化方案上报省政府待批。在全流域实行严格的计划用水,采取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水库和省际断面下泄流量基本达标,受旱省(区)干流超用水幅度基本控制在5%之内,实施统一调度的9条支流基本按计划用水,全年分水348亿立方米,实际耗水320亿立方米。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促进高效用水、节约用水,全年审查批复40个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对6个项目水资源利用方案提出调整建议。强化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完成重点水功能区划复核调整、干流纳污能力核定,首次启动流域入河排污口全面核查,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覆盖率达100%。完善联合治污机制,与流域8省(区)水利、环保部门共同签署黄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沟通与协作机制框架意见。
二、多措并举,确保流域供水安全
严格执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根据水、雨、墒情和蓄水情况,适时下达调度指令,动态调整水库泄流,满足不同的用水需求。在年度供需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实现黄河连续12年不断流,确保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1.6亿人口的生活用水。最大程度满足流域生产用水,灌溉1.1亿亩引黄灌区、支撑了74座城市的工业发展用水。合理安排生态用水,不失时机开展生态调度。继续实施调水调沙,实现了水库减淤、河道冲刷等多重目标,向河口湿地补水5800多万立方米,现行流路南岸湿地水面面积增加3.55万亩。
三、统筹兼顾,完成应急抗旱和调水任务
2010年秋至2011年春季,流域及相关地区发生严重旱情。黄委科学应对,及早预筹水源,预警发布时小浪底蓄水量比上年同期增加16.58亿立方米。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准确预估河道流量,适时加大水库下泄流量,滚动批复供水订单,兼顾抗旱、防凌、引黄济津入冀的不同需求,精细配置有限水资源。向晋陕豫鲁4省供水9.1亿立方米,为历年同期第二多,浇灌面积1134万亩次。调水调沙期间,充分考虑下游灌溉特点,提前安排山东、河南在异重流排沙之前多引水、多蓄水,两省累计引水12.08亿立方米,为可能出现的“卡脖子旱”储备水源。克服凌汛严重、渠首引黄条件恶化等困难,跨越700多公里,历时5个多月,圆满完成引黄济津、引黄入冀任务。向天津市、河北省分别调水9.17亿立方米、3.99亿立方米。
四、科学调度,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
2011年黄河流域发生严重秋汛,渭河临潼出现1981年以来最大洪峰流量,伊洛河发生1983年以来最大洪水。通过准确预报洪峰流量、峰现时间和洪水演进过程,联合调度、精细调度干支流水库削洪错峰,陆浑水库削峰率45%,故县水库削峰率40%,小浪底水库削峰率93%,夺取了防御秋汛洪水的全面胜利,使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由自然状态下的7800立方米每秒减小到3120立方米每秒,保证了下游滩区115万人口、330万亩耕地的安全,陆浑、固县水库库区和伊洛夹滩20多万群众免遭迁移之苦。同时科学实施洪水管理,陆浑、故县、小浪底水库蓄洪增量达58亿立方米,为抗旱储备了宝贵水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