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眼持续发展 突破薄弱环节
以渭河综合整治引领陕西水利事业发展
陕西省水利厅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千年华夏文明,但多年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水污染加剧、下游河道淤积等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小水大灾成为常态,全线整治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举全省之力启动渭河综合整治,从而掀起了水利建设新高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充分肯定。
一、高标准编制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规划
渭河综合整治规划是渭河治理的关键,我们在总结1962年以来治渭经验的基础上,吸纳历次治渭规划成果,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批复尚未完全实施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结合渭河新的特性和流域新的发展变化,着眼支撑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顺应沿渭群众的迫切期盼,高标准编制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规划。规划更加注重防洪安全、更加注重人水和谐、更加注重生态景观,计划利用5年时间,静态投资248亿元,对关中388公里河段实施整治,重点是堤防加宽、河道疏浚、河滩整治、绿化治污、两岸开发,力争在5年内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目标,把渭河打造成为防洪安澜的屏障、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重现渭河新的辉煌。在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在陕西“两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
二、渭河整治工程建设进度超过预期
渭河整治涉及面广、工程浩大。规划实施伊始,各地都存在一些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分层次召开动员会,签订目标任务书,厅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动员,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各级认识得到统一,积极性得到调动。各地创新融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昼夜施工,竞相赶超,沿渭群众大力支持,积极主动配合,很快形成了全线会战的场面。2011年完成堤防建设180.4公里、滩区清障305平方公里,是当年任务的125%和108%。渭河经过的咸阳段有望2年完成,杨凌示范区段已基本建成。同时,省政府铁腕治污,加大沿渭排污口关停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厂,立誓使渭河水质3年变清。各项治渭工作均超出预期,主要堤防建设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三、确保治渭工程经得住历史和人民考验
渭河综合整治过程中,始终坚持速度服从质量,严把治渭工程质量关,视质量为生命,逐级落实质量管理责任人,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在媒体和施工现场公示责任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和审计,加强资金结算、拨付环节的监督,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2011年汛期,新建加宽的108公里堤防经受住了渭河30年来最大洪水的考验,无一处垮堤,受到了沿渭群众的交口称赞。
四、渭河治理带动了全省水利事业大发展
目前渭河整治成效已经初显,各界充分认识到,兴修水利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兴修水利是保障防洪安澜、生态文明、人水和谐的重要基础,兴修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去年以来,关乎国家战略的引汉济渭工程加快实施,解决渭河防洪减淤问题的东庄水库项目紧锣密鼓推进,解除汉江水患的汉江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加快步伐,全省水利建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如火如荼,水利工作迈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特别是在水利部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必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