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山东省水利厅代表作交流发言

2012-01-30

 

实行“三化”、“六统一”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山东省水利厅

  山东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又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的省份。搞好农田灌排体系建设、提高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在我省具有特殊意义。我省对农田水利一直高度重视,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全省1.1亿亩耕地中,已形成灌溉面积830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其中“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5380万亩,为实现全省粮食“九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投资跟不上、体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灌排设施不配套、旱涝保收能力差等问题,难以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影响全省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根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从根本上扭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省委、省政府通过组织专题调研,在认真总结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和末级渠系、终端水价、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三位一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化、六统一”的农田水利建设思路,并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快“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总的要求是将8500万亩有水浇条件的耕地全部纳入不同类型的灌区规划,用5到10年时间,通过新建一批、恢复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使之成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实现“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为大幅度提高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再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和基础保障。

  为此,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土地整治项目、农业开发项目、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等涉及农田水利的相关项目进行整合,按照“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彻底治理”的原则,形成“六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

  一是统一规划布局。以县为单位,根据不同的水源条件和种植结构重新进行灌区规划,一县一张图,把灌溉工程、除涝设施、节水措施和管护机制一次性规划到位,按年度由各部门分工实施,一治一个灌区,治一片成一片,避免重复投资,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统一水源配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据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用水总量“红线”控制要求,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再生水等各类水资源统筹配置,确定各个灌区的主导水源和应急水源。

  三是统一技术标准。区别引黄灌区、引河灌区、引库灌区和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灌区的灌溉条件和作物布局,相应采取渠道衬砌、管道输水、微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模式,并配套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程,以此统一各类项目区建设质量标准。

  四是统一稽查验收。在各类项目区推广“四制”建设管理的基础上,政府统一组织质量稽查和竣工验收,确保每个灌区的建设质量。

  五是统一管理体制。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支渠以上输配水工程按灌区建立专管机构,落实运行管理责任;支渠以下田间工程推行“三位一体”建管模式,将工程产权和管理使用权移交给用水户合作组织,以此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六是统一运行调度。对竣工验收的每个灌区统一制订相应的灌排运行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工程安全、高效运行。

  按照上述思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强化了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和督导考核三个环节,由各市县政府建立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并将所有灌区改造建设任务分工落实到各相关部门,按年度进行考核,以此形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1月30日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