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2011:激情绽放“水利年”

  如果说年复一年的岁月光阴是一根无限延伸的杠杆,那么,对于贵州水利事业来说,2011年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它撑起的是贵州水利人抢抓改革发展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全省水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使命意识和坚定信心。

  贵州,水资源丰富却用水困难,山清水秀却隐藏生态危机,发展愿望强烈却工程性缺水严重。有效破解水的“瓶颈”制约,必须找准政策的支撑点,放大水利改革发展的杠杆比例,加快推进水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贵州水利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政策支撑“给力”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2011年1号文件精神,‘十二五’开局之年成为了水利年。”贵州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阮晶说。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谋重要部门的负责人,阮晶强烈地感受到中央1号文件正式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贵州省各级决策层面对水利工作的空前重视和支持,以及举全省之力大兴水利的浓厚氛围。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强调,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着重解决好蓄水、用水、防水、节水、养水的问题,做好“五水”大文章,多措并举实现水利化。赵克志省长要求,今后10年要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确保贵州全社会水利投入总量达到2000亿元以上。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阮晶投入很大精力组织开展了省委重点课题《多措并举实现水利化》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和他的团队要为省委、省政府做出水利工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与水利改革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的2011年,无疑将以浓墨重彩的一笔载入贵州水利的史册。2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在全国率先签署《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共同推进贵州水利改革发展合作备忘录》。同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应邀出席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并宣讲中央1号文件。3月9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5-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贵州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此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全省抗旱和水利工作会议,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快贵州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彰显了全省上下决心从根本上扭转工程性缺水局面的勇气和信心。中央1号文件和贵州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像舵,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明确了贵州水利改革发展的航向;密集出台的一系列规划像桨,让贵州水利这艘大船破浪前行。7月4日,《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实施,成为贵州省首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编制和实施的规划,为统筹解决贵州干旱缺水、生态脆弱和石漠化严重三大难题提供了技术路线和政策支撑。按照规划,贵州省将在今后5到10年内投资954亿元兴建骨干水源工程、实施灌区改造、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2011年,贵州省还先后编制和修改完善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治理、“五小”水利工程等专项规划,为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贵州省水利厅厅长黎平表示,通过各项规划的实施,贵州将逐步建成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工业及城镇化发展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灌溉保障体系、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体系、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体系、农村水利服务体系、水利法制体系等八大体系,努力实现贵州水利事业跨越式大发展。

  大干快上“跨越”发展

  新的征程,新的起点。2011年,贵州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大事多、喜事多,一桩桩一件件都见证了贵州水利人奋力前行的足迹。

  工程性缺水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的贵州,水利工程人均供水量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2011年7月12日,兴仁县打鱼凼水库建设工地上震天动地的一声炮响,开启了贵州人向工程性缺水全面宣战的新纪元。这一天,省委书记栗战书宣布,《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正式启动实施,打鱼凼等14个中型水库开工建设!14座水库,总库容达到4.2亿立方米,工程概算总投资达49.22亿元。而在这之前的几十年,贵州平均每2-3年才开建一座中型水库。赵克志省长称,这一天的开工仪式是动员全省干部群众向工程性缺水、向贫困宣战的誓师大会。从这一天起,贵州将在10年内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21处,新增年供水量60.6亿立方米。其中,仅“十二五”期间就将开工建设382处,新增总库容47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蓄水能力的2.6倍。

  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引领贵州水利建设迈上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2011年,贵州省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150亿元,约为“十一五”水利总投入的64%,比2010年增长了47%。全年开工建设中型水库20座,相当于全省已建成中型水库总数34座的58.8%;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于10月26日成功截流,为2014年建成全省首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奠定了扎实基础。“十二五”开局之年,贵州广大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全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325万人,完成烟水配套工程1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新增农村水电装机35万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0万亩。全年共实施了11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项目、11个小水电代燃料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工程96个、改造大中型灌区4个、节水示范项目3个。

  改革创新“撬动”发展

  找准政策支撑,明确发展目标,改革创新成为“撬动”贵州水利改革发展杠杆的强劲动力。2011年,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激发了贵州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活力。

  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贵州省“瞄准”公共财政、信贷融资和社会投入三大块,加快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新机制,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投入平均比2010年高出一倍,达到2000亿元。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贵州省明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重点向水利倾斜;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年限延长到2020年,按照新的《贵州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贵州省每年可筹集水利建设基金23.6亿元,其中20%由省级统筹安排使用。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贵州省和部分市、县成立了水利投资公司。其中,贵州水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省级水利融资平台,注册资本金300亿元,属大(一)型国有独资公司。目前该公司已经同有关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银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金融信贷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改革创新,提升了水利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铜仁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地区水务一体化管理,先后组建了大型灌区管理局、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管理局;67个水库管理所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养分离,步入良性运行轨道;147个乡镇水利站推行了“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挂牌拍卖小山塘1130处,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994个。在铜仁地区各县市,处处可见大兴水利的宣传标语和施工场面。推广铜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贵州省确定2011年在遵义等3个市(地)和息烽等19个县(市、区)开展水利改革试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中的惠民政策,贵州省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灌溉用电价格上,选择了相对更为优惠的农业灌溉用电价格。记者在思南县赵家坝村采访时,该村用水户协会负责人赵秀兵说,村里提水站的电费已由每度电0.59元下降到0.26元,节约的电费用于维修保养,使工程良性运行有了经费保障。自2011年6月起,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用电价格已统一由原来的普通工业或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降为灌溉用电价格,降幅达40%-60%,供水成本可减少20-30%。

  贵州省狠抓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激发了基层水利单位的活力。在遵义市湄潭县洗马镇水利站办公用房建设工地,湄潭县水利局局长周天华告诉记者,按每个乡镇水利站所修建办公用房投资50万元计算,县水利局拟争取750万元资金新建15个乡镇的水利站用房,并采取站所合一合署办公的办法,保障全县所有基层水利站和水管所的正常办公用房需求。据贵州省水利厅统计,全省1446个乡镇中,已有1309个乡镇建立了基层水利站(所),占乡镇总数的91%。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对于现代中国水利事业而言,在中央2011年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贵州水利事业迈出了加快推进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并且正以空前的力度书写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贵州水利人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干旱缺水将不再困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人水和谐、江河安澜的现代化水利蓝图定会变为现实。

肖智勇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