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黄土高原上走来了作家采风团

2011-05-27

  要想明白华夏文明的精髓,你就要了解黄河;要想成为名人,你就要关注黄河;要想出好作品,你就要深入黄河;要想获得大奖,你就要采写黄河。面对伟大的母亲河,这样的思考必定属于那些崇尚传统文化的文人墨客。面对如何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这样的思考又必将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赤诚的胸怀。公元2011年5月14日—5月16日,历史也见证了这样一幕:以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吕雷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著名作家陈世旭为副团长,由国内著名作家、主流媒体高级编辑和记者组成的行走黄河看水利中国作协采风团一行15人,在水利部文明办、廉政办副主任,直属机关工会主席袁建军,黄委办公室巡视员、黄河水利作家协会主席侯全亮,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银山等人的陪同下,带着对母亲河敬畏和探秘的心情走近了黄河中游,走进我们共同的精神和文化家园。

  5月14日中午时分,作家采访团一行顾不上在下游十多天的旅途劳累,冒着三十五六度的高温天气,兴奋地聚集在黄河壶口瀑布跟前,零距离感受那母亲河的博大与精深。面对万里黄河一壶收的壮观场面,可能是大多数作家没有到过壶口的缘故,拍照的、构思的、吟诗的、作画的、观察的、询问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彰显了中国作协人才聚集,才华横溢的创作优势。

  在黄河涓涓流淌的几千年里,有多少仁人志士,用一生甚至几代人的生命保护着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有太多的无名英雄,用他们的辛勤与智慧,保护着中华民族摇篮的母亲河,防沙治沙、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资源管理的故事,从未停息。

  5月15日至16日,采风团在天水先后参观考察了黄河流域第一个大型生态环境建设样板工程——藉河示范区,以及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三万亩优质梯田示范工程,亲身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神奇与魅力。葡萄园边问经济,沟道跟前看工程,梯田埂上留个影,综合治理问究竟,每到一处大家都有强烈的新鲜和好奇感。对于没有到过黄土高原的作家来说,的确是感受到了强大的震撼与共鸣,大家在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赞不绝口的同时,不少作家采风团成员还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黄土高原会是这样的山川秀美,与印象中的黄土高原反差的确是太大了,为中国水利特别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才是最应该让社会铭记的群体。随同采风考察的过程中获悉,在十分紧张的行程中,有的作家老师随行随感随发,写出了不少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的作家老师,已经完成构思,并制定出详细的创作计划,活动结束后不久将推出新的力作;具有黄河特色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长篇通讯、图文连载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体裁,将会在近期陆续面世。作家们将用真实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下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动人故事和对黄河的情感,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将会成为各位作家笔下生花的最大亮点。

  作家采风团成员行走黄河看水利,黄河中游看水保,沿途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本次探访母亲河活动发出的宣言之一。6000多公里的紧张行程,作家们将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把黄河沿途的美景、人文地理、自然风貌、母亲河治理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示范园工程和纯朴的民风民俗全方位的展现给社会,这确实是一次水利与文化交融之旅,是一次为水利工作鼓劲加油之旅,也是一次寄情母亲河的寻根之旅。

  黄河,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家园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黄河,作为一条激情澎湃的历史长河,促使中华文明在此交融,并不断延续和发扬光大。160多万年的历史厚重,让黄河孕育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和传奇,亘古不息的黄河,先于人类出现在东方大地,繁衍了炎黄子孙,孕育了东方文明;奔腾不止的黄河,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大地无数杰出人物:生生不息的黄河,以慈母的胸怀与灵慧,孕育出了大中原深厚凝重的古代文化艺术。

  千年沙土的沉淀,掩不住中华大地上搏动的血管。沧海桑田的更替,挡不住历史巨轮的滚滚向前。繁衍的生命,进化的物种,沉积的历史,繁华与落寞,都在深邃的思考中渐息无声,正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一样,在各位作家们的独特构思中,描绘出母亲河更加灿烂的明天。

孙太旻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