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将于下月起正式施行。作为我国七大流域中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首次将水污染防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紧密结合,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时间检验。
从全国角度看,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交通便利、工业密集,经济发展增速明显,经济总量处于全国"领头羊"地位。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门户、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太湖流域引领着我国东部乃至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从太湖流域的区域经济格局看,北临长江、南靠钱塘江,包含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城镇林立、中小企业集聚、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制造业规模较大,具有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
但开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也带来了诸如外来人口急剧膨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太湖流域面临着污染负荷重、环境容量小的制约,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格外突出,生态式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继2007年太湖暴发大规模蓝藻之后,近几年江苏省在太湖周边限制重化工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环境改善了,经济也获得了更高水平的发展。此次,《条例》明确对太湖流域排污总量严格控制、对重点区域实行特殊保护,把生态治理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使得太湖治理的成效成为了太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风向标"。
江苏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太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治理太湖流域的重要保障,把污染大的、能耗高的企业限止或关停,促进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
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也许会放缓部分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但从长远角度而言,是具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