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县委书记牛兰英: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现代水利周刊:水利在陕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
  牛兰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陕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全县43.5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13.1万亩,仅为耕地面积的30%,水利建设不仅对农业生产,而且对生态建设、工业经济发展和保障群众生活用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县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仅“十一五”期间全县水利建设投入就达到2.2亿元,兴建农村水利工程35项,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21处,解决了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了40%,连续14年获得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荣誉称号。可以说,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不但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加强全县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求。

  现代水利周刊:截至3月3日,陕县13个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全部挂牌运行。陕县组建水利服务中心,这样做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牛兰英:我们成立乡(镇)水利服务组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落实上级政策。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8个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问题,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三项重点工作,提高到了事关改革开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战略高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以水利为核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要求“以乡(镇)为单元,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为我们建立健全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陕县的水利设施大多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设施老化,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部分水利工程还存在安全隐患,维修改造任务繁重。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中央和省、市对水利建设日益重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灌区技术改造、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繁重,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水利干部队伍作支撑。三是理顺管理体制。2003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水利站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对水利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基层水利干部队伍不稳,专业技术人才后继乏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力技术资源配置不合理、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与当前水利事业发展形势已经不相适应。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原因,县委、县政府决心把成立乡(镇)水利服务组织作为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以及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

  现代水利周刊:陕县乡镇水利服务组织建设的主要思路有哪些?
  牛兰英:在乡(镇)水利服务组织建设工作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围绕水利在保粮食、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中的支撑保障作用,提高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中心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主要思路是,依靠上级党委、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结合陕县实际,强力推进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原则是,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合理配置水利人才技术资源,加强和稳定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中心机构,处理好改革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系。
  总体目标是,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强化保障、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以乡(镇)为单元、以基层水利服务中心为主体、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
  主要任务有6个。第一,合理设置机构。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实行双重领导、条块管理、以块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业务工作由县水利局统一安排、指导。第二,科学设置岗位。按照“整合力量、专业互补、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基层水利服务中心的工作需求,因事设岗、以岗定责,合理调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完善考评机制。对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把工资与绩效挂钩,根据不同职位和岗位,实行相应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第四,改革用人机制。创新用人机制,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中心。第五,建立保障体系。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中心的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今后将逐步加大投入,改善其工作条件,提高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群众的技术装备水平。第六,提高服务能力。认真抓好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不断提升其服务“三农”能力。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我们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高永瑞同志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召开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认真研究、周密部署、扎实安排,确保乡(镇)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3月1日,西张村镇水利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挂牌;3月3日,全县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中心全部完成挂牌仪式正常运转,并组织抗旱服务队,迅速投入抗旱和服务“三农”一线。

  现代水利周刊:成立乡镇水利服务组织取得了哪些效果?
  牛兰英:成立乡(镇)水利服务组织取得了以下效果。
  第一,形成了完善高效的工作机制,做到了基层水利工作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出效益的良好局面,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水利工作呈现出了良性发展的新格局。如张湾乡蔡白村群众,在该乡水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开挖渠道3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0亩,在去冬今春发生的50年一遇干旱面前,该村小麦及果树等农作物丝毫未损,全部得到及时灌溉。菜园乡过村农民用水者协会分会,认真履行职责,管理该村6眼机井,不仅有效解决了该村人畜饮水问题,而且确保了该村3600余亩桃树及时得到灌溉。
  第二,明晰了职责,明确了任务,细化了目标,强化了责任。按照管理任务的不同,乡(镇)水利服务中心设立水利建管办公室、水政水资源办公室、防汛抗旱办公室和供水管理办公室,分级管理防汛突击队、抗旱服务队、集中供水公司和用水户协会,农村水利技术员具体负责本村的水利业务工作。
  第三,服务工作更直接、更有效,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更周到。乡(镇)水利服务中心成立后迅速担负起抗旱的重任,一辆辆崭新的防汛抗旱专用汽车载着柴油喷灌机奔波于各个村组,抗旱服务队员们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应对今年特大干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确保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水利为群众服务的渠道畅通了,农民的诉求通过水利服务中心得到解决,也让乡镇党委和政府省了不少心。如往年灌溉时节,西张村镇最少发生10次以上的群众用水纠纷,而今年乡镇水利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有序抗旱服务,灌溉秩序良好,邻里关系和谐,没有发生一起纠纷。

  现代水利周刊:陕县县委、县政府在成立乡镇水利服务组织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牛兰英:我们认识到建立健全乡(镇)水利服务中心,不仅是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长久惠及民生的重要保障,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村群众根本利益的惠民措施。
  一是积极向上级领导做好汇报,争取支持。先是向三门峡市委书记李文慧汇报建立乡(镇)水利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和初步设想。之后,在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三门峡抗旱工作、召开干部座谈会上又趁机提出,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水利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议在乡(镇)成立水利服务中心。使我们感到振奋的是,卢展工和李文慧两位领导都对该项建议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二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县委、县政府在2月28日,接连召开了3个重要会议:一是县政府常务会议,二是县编委会议,三是县委常委会议。三个会议研究的是同一个专题,即成立乡(镇)水利服务中心。
  通过开展一系列扎实工作,我县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上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代水利周刊: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使之更好地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牛兰英: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使之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下决心解决基层水利服务中心日常运行经费、工程管护经费和技术装备不足问题。
  第二,逐步解决基层水利服务中心办公环境和设施条件,全面提高乡(镇)服务中心自身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进一步完善村级水利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组建,推行农村水利技术员选聘工作,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水利管理模式,切实解决水利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四,加大对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服务农业能力,适应新形势对基层水利工作的实际需要。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7月14日

董一鸣 单晓东 杨沙平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