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统筹规划论证 共绘世纪蓝图——南水北调工程透视

2011-06-24

  泱泱中华大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地域辽阔,然而,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南方大部省份雨水偏多,隐患无穷,北方地区缺水,生灵干渴。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并听取水利部门的工作汇报后,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宏伟设想,自此揭开了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论证的序幕。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神圣历史使命,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多方协作、民主沟通,共同谋划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正在全面开工建设,再过2~3年即将实现一江清水通南北的目标;西线工程正在积极开展研究论证,几代水利人长久以来孜孜奋斗的宏伟梦想即将转化为现实。

  高瞻远瞩 科学论证

  从1952—1961年的探索阶段、1972~1979年以东线为重点的规划阶段、1980~1994年同时开展东、中、西线规划研究阶段,到1995~1998年的论证审查阶段,1999~2002年总体规划阶段……,5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与相关部委、研究机构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通力合作,组织多个规划设计和科研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勘测、规划、设计和反复论证工作,先后经历了等五个重要的阶段,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是根据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突出了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它强调节约用水,要求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来确定需调水量和调水规模。同时,《规划》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的基本原则。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规划》提出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机制配置,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管理构架。力求实现通过科学调水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众多政府部门、众多科研机构、众多设计院所的反复论证和协同努力下,2002年7月水利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上报国务院。同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进入实施阶段。

  四横三纵 南北调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不足,南北差异较大,与人口、资源和生产力的布局不相匹配,严重影响了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确保我国南北区域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确定了了三个调水区,选比形成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向黄淮海平原、胶东地区以及黄河上中游和邻近的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供水。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联接,构成了我国“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宏观总体布局。

  这“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利用黄河由西向东贯穿我国北方地区的天然优势,通过对南水北调水量和黄河水量的合理调配,基本满足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用水需求,实现我国水资源东西互济、南北调配的格局。根据总体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分别调水148亿、130亿和170亿立方米,届时将有效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节水为本 治污优先

  节水、治污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2000年9月,在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上国务院领导确立了“三先三后”的调水原则,强调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在“三先三后”的原则指导下,截至今年年初,南水北调治污环保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东线水质经2010年12月监测显示,黄河以南36个考核断面,有30个断面水质达标,达标率83%。中线丹江口水源继续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成效喜人。

  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始终把节水与治污目标放在首位。在节水方面,规划和可研中充分考虑了科技进步对节水的促进作用,采用了较先进的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要求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水平年污水资源化的数量、措施与投资。在农业用水方面,采取了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推广节水技术与设施以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措施,推荐新的灌溉制度,同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的利用效率,在基本稳定农业用水总量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粮食生产安全。在工业用水方面,要求通过提高水价,以及采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推行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强工业清洁生产和废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抑制工业需水的过快增长。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要求通过适当提高城市水价,以及采取普及家庭节水器具、减少城市管网漏损率、加强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减少用水浪费,尽可能保证在城市化率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控制城市生活需水增长。在治污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化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等内容,对城市废污水处理与再利用问题进行了专项规划和研究,把污水资源化作为水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淮河和海河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为了确保东线、中线工程输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还专门开展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

  民主论证 科学选比

  南水北调工程投资规模巨大、涉及因素众多、影响范围广泛、利益群体复杂,社会关注度较高。为做好南水北调工作,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全国人民满意,在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过程中,坚持广开言路、充分论证、科学选比、优化设计的原则,多次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有关部门及专家提出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对南水北调各输水线路及参与选比的重要线路进行现场查勘或复勘,对重要的单项工程设计方案,坚持专家论证和多方案反复比选,充分听取相关地方、部门和社会各方的意见。

  在规划报告体系编制中,根据总体规划涉及的重点与关键问题,设置了45项专题研究内容,包括节水、治污、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输水线路的地质勘察、可调水量分析、环境影响研究、水价机制研究和管理体制研究等等。在专题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按照“节水治污”“资源配置”“总体布局”和“机制体制”等四个部分,编制了12项专项规划报告。并在各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后,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一次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技术大协作。参与总体规划研究论证的单位,除了水利系统的10个规划、设计和科研单位外,还有国务院有关部、委、局的14个科研教育单位和沿线7省(直辖市)及44个地级市的计划、水利、建设、环保、国土、农业、物价等部门。为了保证规划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在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水利部先后召开了近百次专家咨询会、座谈会和审查会,与会专家5600多人次,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7人110人次。此外,水利部相关司局和有关流域机构,都曾多次与沿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有关部门交换意见,相互沟通。《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分别报送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建设部、交通部、国家环保总局等6部(委、局)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等9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修改。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和编制工作完成后,水利部还多次向全国政协、全国人大的有关部门汇报并广泛听取意见。

  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后,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水利部及时组织完成了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保障了东、中线一期工程及时开工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5年批准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此后,在水利部的统一组织下,经过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协作,协调解决了大量重大问题,分别于2005年底和2006年初全面完成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年两个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正式批复。

  立足民生 影响深远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南水北调这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正在从梦想走向现实。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特大型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经济效益方面,南水北调工程覆盖整个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规划年调水总量为448亿立方米,工程实施后可基本缓解受水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束缚,有利于开发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作为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黄淮海地区,城市缺水占总缺水量的60%~80%,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近期以解决城市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预计南水北调东、中线第一期工程实施以后,可向黄淮海流域增加供水规模141亿立方米,届时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和郑州等城市的水资源瓶颈制约将得到有效缓解;待到东线工程第二、三期、中线工程第二期和西线工程第一、二期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后,增加的供水量将累计达到300多亿立方米,届时受水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必将有力地促进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直接和间接受益区是我国小麦、棉花、油料、烟草等多种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可将以往受水区工业、生活长期挤占的低价的当地水偿还给农业。预计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后可将原来挤占农业的15亿立方米的水量和城市经污水处理达标后的16亿立方米的水量还给农业,增强受水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后劲。同时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可直接增供农业用水16亿立方米,提高原有农田有效灌溉的保证率,并在水资源较丰沛地区适当发展新的灌溉面积,为粮食生产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保障。此外,南水北调中线第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东线第一期工程所建泵站可结合排涝,使其排涝标准由不足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

  在社会效益方面,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效缓解受水区长期以来部门和行业的用水冲突,遏制水资源紧缺地区农业用水“农转非”现象的发生,保障农业和农民用水基本权利、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700多万长期饮用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的地下水的当地居民来说,南水北调工程可彻底改善受水区饮用水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同时调水还可以改善受水区城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形成的巨大建设市场还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在生态效益方面,针对当前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严格管理,禁止城市内工业企业超采地下水,预计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后当地地下水年超采量将减少36亿立方米,可有效遏制超采区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对地面沉陷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缓解起到重要作用;待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完工后,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情况将得到全面遏制,初步形成地下水采补平衡,增加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修复受水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并改善部分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遏制水土流失,降低北方沙尘暴的发生几率。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6月24日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