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关于三峡工程作用与效益的若干问题剖析

2011-06-24

  三峡工程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世纪工程,是综合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在长江流域和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经过全体建设者、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移民群众17年的艰苦努力, 2009年如期完成了初步设计建设任务,2010年10月试验性蓄水成功达到了正常蓄水位175米,三峡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工程、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与环境保护、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随着三峡工程进入从以建设为主转入以运行为主的阶段,三峡工程的防洪抗旱、发电、航运主体功能已得到全面发挥,同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也正开始凸显,三峡工程对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战略地位日趋突出。

  尽管如此,关于三峡工程的“利弊”的争论, 从工程论证、设计、施工到运行阶段从未平息。特别是近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再次引起对三峡工程的热议,一些缺乏基本尝识的观点甚至开始质疑这些灾害是“三峡工程惹的祸”。因此,对三峡工程作用和效益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揭示,用科学数据和事实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三峡,从而更好地发挥三峡工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记者专访了有关专家,就公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和剖析。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和效益有多大

  防洪是三峡工程三大功能目标之一,力保长江中下游安澜是国家对三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可以用于防洪的调度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经过三峡调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特大洪水,配合荆江分洪和其他分蓄洪工程的运用,可保证荆江河段安全行洪,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三峡工程建成后多次完成防洪任务,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在2010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水情,三峡上游入库最大洪峰超过7万立方米每秒,三峡工程先后进行了7次防洪运用,将洪峰削减为3万立方米每秒,累计拦蓄洪水264.3亿立方米。

  由于有三峡工程拦截洪水,2010年洪水期间长江下游沙市、洞庭湖口城陵矶以及江西九江的洪峰水位均未出现超警戒情况,避免了1998年百万人上堤抗洪的局面出现。据长江防办估算,2010年三峡工程的防洪经济效益达到了266.3亿元,仅2010年汛期防洪的直接经济效益,就大致相当于收回了三峡工程总投资的1/6。

  三峡工程是否具备抗旱能力

  尽管三峡工程的设计主体目标为防洪、发电和航运,但是由于三峡水库具有巨大的库容调蓄空间,三峡工程的抗旱作用依然非常突出。

  以今年春季为例,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50年一遇的严重春旱灾,洪湖告急、洞庭湖告急、鄱阳湖告急。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旱情加剧,在上游来水偏少的情况下,长江防总先后4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向下游补水37亿立方米,增加干流沿线旱区供水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5省长江沿岸及两湖周边地区共开启涵闸344处、启动泵站3360处、架设临时提水设施1.6万处,累计从长江干流和湖区引水、提水66亿立方米,完成抗旱浇地863万亩。

  至2011年6月,三峡水库在半年的消落期累积向下游补水220亿立方米,对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旱情起到缓解作用,并在保障长江航运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峡工程发电对我国电力保障的支持有多大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设计发电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可以满足上海市一年的用电量。截至2010年,三峡工程水电站累积发电4527亿千瓦时,输变电工程累计送出4492亿千瓦时,对促进华中、华东地区和广东等省(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三峡输变电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格局的形成,提高了电网运行质量和效益。三峡输变电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格局的形成,提高了电网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峡工程对长江航运的改善作用有多大

  三峡工程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及库区支流航道条件,促进了船舶标准化、大型化,降低了航运成本,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航道通过能力由过去1000万吨提高到6000万吨,相当于增加了一条铁路干线,航运成本降低1/3。

  2010年,过闸货运量达7880万吨,比上年增长29.4%,是初期运行的4倍,其中过闸下行货运量为4281万吨。三峡工程在长江黄金水道东西部交通大动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

  三峡工程移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三峡工程的移民人数达到129.64万人,世界罕见。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按照“先移民、后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采取了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三峡工程的百万移民中除20万移民向发达沿海省份迁移,其余绝大多数以库区内安置为主。

  三峡工程的开发建设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带来了重大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后,库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三峡库区湖北境内的夷陵、秭归、兴山、巴东4个县(区)成为湖北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地区。而重庆在三峡工程建成后,经济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轨道。

  三峡库区国民生产总值在过去十年间增加了了370%,库区城乡移民的收入平均增幅超过10%。库区城镇化发展迅速,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高,库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4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峡工程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也是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代表了库区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三峡工程的水质安全保障能力如何

  由于近十年来三峡库区及上游地区污染控制规划的落实,减缓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三峡水库水环境的污染压力。监测数据表明,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Ⅱ~Ⅲ类水为主,其中符合(或优于)III类水的断面比例较蓄水前增加16%。由于水库中泥沙沉积清除了水中的污染物,从入库河口到大坝,水质达标情况表现为沿程趋好的态势。三峡水库拥有393亿立方米优质淡水,在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大背景下,三峡水库以其水质良好的巨量水资源储备,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库,对保障三峡库区、南水北调、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供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是否可能成为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改善的“生态机遇”

  正如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生态工程和生态系统恢复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湿地学会主席、美国生态工程师协会主席、《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杂志主编、著名湿地科学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William J. Mitsch所言,三峡工程为中国的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重建提供了难得的“生态机遇”,合理的引导利用将能在保障流域生态安全中发挥重要效益。

  三峡工程本质就是一个生态工程,“生态机遇”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库区陆域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湖北宜昌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巫山小三峡风景区原生态景观保护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与环保工程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库区森林覆盖率达31.4%,比工程建设前提高0.5%,高于全国森林覆盖平均水平。通过种质资源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多种措施,开展了以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为重点的陆生物种和陆生生态的保护工作,陆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栖息功能正在显露。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水库348.93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区域逐渐发育为一种崭新的生态体系,大量1年生和多年生宿根性的湿地植物很快覆盖了消落带区域,并未出现原来猜想的“淤积、蚊虫繁生、荒凉裸露的景观”。相反,三峡库区蓄水后由于湿地的形成,为湿地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其中不乏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茭白等。而这些湿地植物具有极强的环境净化功能,该区域已成为珍稀候鸟的新增过冬场所。

  第三,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工作促进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产区,三峡工程论证、建设和运行中高度关注相关问题,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对延缓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衰退具有积极作用。三峡工程投资建设的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等,通过人工保育及增殖放流,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10年,在长江宜昌江段放流中华鲟753尾、胭脂鱼1075尾、主要经济鱼类100余万尾,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放流达氏鲟、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中华倒刺鲃、白甲鱼、长薄鳅、昆明裂腹鱼等80余万尾。

  三峡工程是否具有对下游河湖生态系统健康的促进作用

  三峡工程不仅为库区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机遇”,通过实施生态补水调度,对下游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三峡工程为下游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调节手段,2010年,三峡工程在枯水季节实施了流量补偿调度,向下游补水达107天,补水121.9亿立方米,日均补水流量为1477 立方米每秒。2011年长江中下游春旱形势严峻,洞庭湖、鄱阳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三峡水库补水使得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其中4、5月抬高荆江河段水位0.9~1.2米,抬高长江中游干流水位0.7~1.0米,抬高长江下游干流水位0.6~0.9米。初步遏制了水位下降对中下游河道、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近来有舆论说水库具有强烈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何理解三峡工程低碳减排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分析此问题需要从“宏观总量计算”和“水库系统碳平衡”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从水电本质看三峡工程显然具有明显低碳特性。三峡工程32台机组全部投产后,每年生产1000亿千瓦时左右的清洁电能,与燃煤发电相比,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不产生废水、废渣,不增加运力。从2003年至2010年,三峡工程累计发电4473.17亿千瓦时,折合替代标准煤1655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0665万吨。

  另一方面,三峡工程是峡谷型水库,具有很高的功率密度(约为20.76W/m2),也就是说每发一度电可供产生排放温室气体的水面非常有限。此外,三峡水库地处亚热带北缘,为典型的温带性质水库,冬季温度较低,消落带湿地植物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的碳在蓄水期倾向于固定下来而不是释放。三峡水库的碳汇功能远远强过其碳源功能,换言之,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具有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目前已有充分的科学证据,保守估算,每年从三峡水库水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碳排放量不足三峡工程发电碳减排量的2%,如果考虑水库湿地系统的碳固定,水库表面的这部分排放量就完全抵消了。

  显而易见,在全球气候变暖受到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三峡工程提供的巨量清洁能源,对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三峡水库发电和航运的碳减排效应,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进人类福祉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深远的长期效益。

  近年来重庆、四川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如何理解三峡工程具有“冬暖夏凉”的气候变化调节功能

  根据“三峡工程环评报告”,蓄水后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调节的作用。三峡库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具有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的特征,重庆、四川出现干旱、高温等天气主要与大的气候变化模式有关。2006年、2007年库区所发生的干旱、洪涝、高温等异常气候与大尺度气候异常背景一致。库区气温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但是近库地区和远库地区的监测数据表明,近库区与远库区同比气温增高幅度有显著差别,靠近库区的地区气温增幅明显较低,说明尽管库区小气候主体变化受大尺度气候变化模式控制,水库蓄水后的确也显现出了“冬暖夏凉”的微调效益。

  国内一些地震活动与三峡蓄水有关吗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的地震监测记录表明:蓄水初期突发密集型小震群、震级小于3级的占地震总数的99.4%,蓄水后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4.1级;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前期预测的水库诱发地震潜在危险区内及周缘,主要集中在库区两岸10公里以内;经实地调查,多数地震都是库水淹没废弃矿山和岩溶发育地区引发的矿山型和岩溶型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属地下深层次板块碰撞的结果。三峡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的上扬子台褶带,区域构造条件截然不同;三峡库区有厚度大的隔水层环绕,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与龙门山构造带不存在水力上的关系。

  近年来长江流域出现的旱灾、水灾,特别是今年出现的两湖流域出现的“旱涝急转”与三峡蓄水有关吗

  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四成,其中中下游偏少近五成,是50多年来最少的。在三峡水库加大下泄对中下游持续补水的情况下,中下游河段来水仍偏少二至五成,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3至5米。1到5月,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约190多亿立方米,汉江丹江口水库补水约57亿立方米,抬高中下游干流水位1米左右。尽管如此,5月初,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仍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或接近同期最低。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部大气环流系统异常、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条件不足等天气因素。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均属极端天气事件。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高仅185米,相对于5500米来说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部分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事实上,正是由于三峡工程的存在,使我们增加了对抗干旱、洪涝等极端事件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和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经济和人民生命损失。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三峡工程175米蓄水目标的胜利实现,三峡工程防洪抗旱、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等综合效应已全面发挥。

  近10年来长江流域出现严重干旱、超警戒洪水交替出现的特殊水文情况,三峡工程的防洪抗旱效益得到了充分展现。不仅战胜了2010年汛期洪峰极值超过7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威胁,也在罕见的流域干旱中提供了生命之水。

  三峡工程已累计发电4527亿千瓦时,蓄水后三峡通航条件极大改善,2010年航运量较2003年已翻四倍,三峡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作用日显突出。

  三峡水库蓄积的巨量优质水资源,使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三峡水库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库。三峡工程通过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机遇”,库区生态系统正在孕育新的生态文明。三峡工程的科学调度,有效提高了下游河湖生态安全调控能力。

  三峡工程提供了巨量的清洁能源,替代了大量化石燃料,为核能等新能源的技术水平提高赢得发展时间,不仅对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也在减缓气候变暖、提高能源安全等方面为增进人类福祉发挥了长久效益。

  随着三峡工程运行,对防洪、河道、供水、灌溉、生态环境等方面认知不断地深入,不断优化运行方式,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将进一步发挥,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6月24日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