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聚焦水利热点系列特稿之八:水资源调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保障

2011-06-24

  面对今年年初干渴的长江中下游省份,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加大下泄流量,有效缓解了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旱情,既保障沿江地区生活生产用水,又使得长江中下游五省可以抓住三峡水库加大泄流有利时机全力提灌,效益明显。这一切都得益于水资源的科学调控。

  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不仅仅在今年抗击特大干旱中彰显作用,也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水保障。

  积极应对我国水资源现状

  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2.8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4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水资源时间分布来看,降水年内和年际变化大,60%~80%主要集中在汛期。从水资源空间分布来看,北方地区国土面积、耕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64%、60%和46%,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从总体看,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并不优越,尤其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我国水资源利用难度大、任务重。

  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迫切要求进一步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特别是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北方地区,一系列优化配置水资源战略举措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的经验说明,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是修建水库等蓄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是跨流域或跨区域调水。但是,无论是调来的水还是当地的水都十分宝贵,必须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因此,积极应对我国水资源现状,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刻不容缓。

  多措并举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

  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总量从1031亿立方米迅速增加到近6000亿立方米。用水量的急遽增加,使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现状年缺水536亿立方米。对今后20年用水需求预测,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水资源需求仍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特别是工业和城镇用水将增长较快,水资源供求矛盾将更为突出。

  当前,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国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从304立方米和173立方米降低到200立方米和114立方米,均降低了34%;大力发展农业节水,43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建设,80处大型灌区全面完成改造任务,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8964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有力推进了工业、服务业、社区和城市的节水工作,加大了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力度;开展了100个国家级和20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开源节流并重。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也如火如荼开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稳步推进,中线京石段实现向北京应急供水,辽宁大伙房输水工程正式通水,甘肃引洮、贵州黔中、吉林哈达山、四川亭子口、西藏旁多,以及西南中型水库等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累计解决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由38%提高到58%;黑龙江三江平原、吉林引嫩入白、广西乐滩等一批新建灌区开工建设,开展了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国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十一五”期间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使全国新增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能力140亿立方米,为保障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引黄济津济冀济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等工作连续展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加快,“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逐步构成。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全面推进,水资源调控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这些举世瞩目的重大活动,水资源配置保障了供水安全。

  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任重道远

  四项工作全力推进工作进程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以水权为基础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国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到140立方米和80立方米以下,均降低30%。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在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国将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60亿立方米左右。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十二五”时期水利部门将重点开展四项工作。

  ——尽快形成国家水资源配置格局。去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当前,应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发挥效益;同时,应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和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工作,深入研究有关重大技术问题,为尽快形成国家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北方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奠定基础。

  ——完善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体系。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建设一批支撑重点区域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有序地推进水库建设,大中小微、蓄引提调相结合,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对于资源性缺水地区,要在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和大力节水的前提下,合理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同时,应强化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近年来,我国干旱呈多发、频发趋势,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今年我国北方冬麦区又发生大范围严重干旱,高峰时冬麦区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1亿亩,328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严重干旱,水利部门加强了水源调度和技术服务与指导等措施,确保了群众饮水安全,扩大了抗旱浇灌面积,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为更好地应对干旱,应抓紧制定抗旱规划,统筹常规水源和抗旱水源建设,特别要加快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城镇密集区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做好地下水涵养和储备,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加大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年来,已累计解决了2.1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但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覆盖范围还不全,加之现有工程许多是分散供水,工程标准低,以及水源条件变化等原因,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很突出。应继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进集中式供水,能与城镇供水管网相连的,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率,尽快让广大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水利建设必将掀起新一轮高潮。江河联网,水系连通,我们相信,随着一条条输水工程的落成,随着一个个水源工程的建成,水资源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必将为城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辛雯

辛雯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