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站长巡查淮河大堤记

2007-07-17

    江苏省盱眙县是淮河进入江苏的第一站。奔腾的淮河水在盱眙县鲍集镇水域来了一个90度大转弯,此处的淮河大堤也面临着比其他堤段更加严峻的考验。堤内的鲍集等乡镇,又因地势低洼、人口稠密而成为江苏省防汛的“重危地带”。7月14日凌晨,淮河洪峰从上游汹涌而至,咆哮着进入鲍集镇肖嘴水域,淮河肖嘴水位猛涨了0.11米,超警戒水位1.90米,超保证水位0.90米。当天,记者随盱眙县鲍集镇水务站站长、共产党员罗太金巡查淮河大堤。

 

    罗太金站长今年40岁,讲话做事都显得沉稳自信。

 

    上世纪80年代末,他毕业于江苏农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是鲍集镇数一数二的水利专家。自打今年6月入梅,特别是7月8日以来,淮河流域普降暴雨,淮河盱眙段超警戒水位,罗站长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日里夜里,他开着自己的摩托车,不停地在大堤上转悠。有关部门预计本次淮河洪峰在7月13日夜到14日晨进入江苏,从13日晚上开始,罗太金每隔两个小时就要上堤查看一遍。

 

    “你每天上堤主要查看什么?”记者问。

 

    “首先看水情水位。水位突破警戒线、保证线等重要位置要立即报告。像今天早上6点钟,水位比昨天上涨了0.11米,标志着本次洪峰已到,我就立即把这一情况向上级报告。其次看河堤上有没有管涌、渗漏、塌方。7月10日,我在巡堤时发现大堤有一处渗水,立即喊来抗洪群众用草包、木桩等进行加固,并向县防指做了及时汇报。此外,我还要查岗查人。大堤上有几百个防洪点,每个点由6个人24小时不间断值班。如果发现防洪点无人值守,将严肃处理。”罗太金一面巡查,一面回答记者的话,神情严肃起来。

 

    他走到一个帐篷前,看看是否有人值守。果然,两个戴着“抗洪救灾”红袖标的群众正在河堤边来回巡查。“他们负责200米。200米内河堤出现管渗塌,如果没有及时报告,就要追究他俩的责任。”罗太金把“管涌、渗漏、塌方”简称成了“管渗塌”,从中透出防洪抗洪的紧张气息。

 

    再往前走,汹涌的淮河水便一览无遗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记者看到,平时仅40米宽的河面,目前达到了600米至700米宽。河面离堤面也不过就一两米高。“听说今年的淮河水比2003年的还要大,为什么盱眙没有2003年紧张?”记者进而问道。

 

    “有两个原因,一是2003年洪水后,江苏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你看,我们的淮河护坡都是水泥浇筑的,这极大地增强了抗洪能力。”顺着罗站长手指的方向,记者果然看到整齐的水泥护坡。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淮河上游安徽段多次多处开闸泄洪,极大地减轻了下游洪水的压力。我们下游老百姓深深感谢安徽人民做出的牺牲。”罗太金说这话时眼望远方,饱含深情。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据说,过几天淮河流域还要普降大暴雨,淮河上游新的洪峰已经形成,我们防洪抗洪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起巡查的盱眙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进入汛期以来,罗太金每天也就睡三五个小时,吃饭也没个准点,已经8天没回家了。罗太金笑着说,“全县几万干群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大家都是这样的!”

 

    来源:经济日报   2007年7月17日

作者:
SRC-75
首页 | 专题头条 | 最新要闻 | 各地讯息 | 一线身影 | 气象预测 | 汛情旱情 | 综合评析 | 聚焦前线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