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孕育现代之城的三部曲”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文天祥曾经身陷绝境感叹过的伶仃洋中,一座孤悬于伶仃洋上的岛屿如今已不再“伶仃”。

  沧海桑田,从一座小岛到河口冲积而成的平原小城,从“外水防”到“内水排”,从雨污合流到雨污分流,从工业小城到生态小城,这就是面积不大,但有着一部完整治水兴水历史的中山市。“水兴中山,中山兴水”,中山这座生长之城从一开始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近几年的现代化发展中更是奏响了治水“三部曲”。

  续写“防洪减灾曲”

  中山市的历史是一部治水兴水的历史,而中顺大围就是她其中的一个见证者。

  说起中顺大围,最早得追溯到宋朝。从宋代的小榄围、四少小围到清代的永安围、古镇内小围,这些小围都成为中顺大围的前身。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大围内共有支离破碎的小围420多个,堤线长1226公里,堤身低矮单薄,百孔千疮,常遭洪、潮、台风威胁。终于在1952年,中顺大围联围工程被提上了议程,1953年正式动工,成为当时广东省最大的联围工程。如今地跨中山市西北部和佛山市顺德区的中顺大围,经过不断加固修整,至2009年年底,中顺大围(中山段)达标加固工程已按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工验收投入运行。目前,中顺大围的江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以潮为主的海堤防潮(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顺利地把洪水挡在了堤围之外。如今漫步在中顺大围的防洪大堤上,可以看见附近的居民或安静地在堤边钓鱼,或在堤旁的芒果树下休憩乘凉,好一幅人水和谐的景象。

  作为拥有珠江流域3个出海口的中山市,担任着“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下泄任务的“主角”。打开中山市的防洪体系布局示意图,我们可以看见在中顺大围、五乡联围、民三联围等几个堤围中,纵向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洪奇沥水道和横向的东海水道—桂洲水道、黄圃水道、黄沙沥水道、横门水道组成了中山市“四纵四横”清晰的泄洪通道。而在这些水道上面,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就是水闸。

  在中顺大围小榄堤段鸡肠滘水闸的东侧是中山市小榄镇的内河涌,西侧则是肩负着泄洪重任的小榄水道。2009年5月重建验收、净宽12米的水闸就像一名站岗值守的士兵一样坚挺地矗立在堤围间,不舍昼夜地守护着小榄镇人民的安澜。洪水来临之时,他要担任“泄洪先锋”,而内涝来临之时,他又担任了一名通畅城市静脉的“医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涝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排涝能力建设、“通畅城市静脉”已经成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点之一。而水闸、泵站也成了中山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洪水来的时候,我们就开闸把水放入城内的公共河涌;暴雨来临之时,我们就利用各种雨水泵站,把水抽到外江去,提高了城市排涝能力。”中山市水务局规划计划科科长林祯兆详细讲解了市区的排涝系统运用。

  据介绍,中山市现有电动排灌站总装机77898千瓦,负担排涝面积102万亩,现有水闸189宗,城区内共有雨水泵站17座(包括已设计雨水泵站3座),已基本形成了“以闸排为主、电排为辅”的治涝格局。

  洪水如猛兽,内涝更属“无形的杀手”,面对两个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刽子手”,中山市已经拿出了“战胜恶魔”的勇气和决心,不断谱写着安全水利上的“防洪减灾曲”。

  吹响“治污集结号”

  行驶在中山市城区的道路上,中间的绿化景观带随处可见一处处由蓝色铁皮围起来的工地。“这是在建地铁站吧?”在北京习以为常地见惯了各种地铁施工地,记者自信地问道。但没想到却得到了林祯兆的否定。他摇了摇头,笑着说:“这是我们的雨污分流工程,现在城区有近一半的道路都在翻新,建设污水管网。”

  水污染是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中山市迎难而上,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点,按“源头控制、中间削减、末端治理”的方针,实施雨污分流、达标排放。“中山市以前是雨污合流的,污水和雨水都进入一根管道,雨大的时候污水和雨水则会一块溢流出来,流入河涌,水污染的现象就随处可见了。现在我们专门建立一套污水管网系统,使雨水、污水分开排放。雨水通过雨水管排放进入河道,污水经过污水管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水体,大幅度削减了进入河流的污染物总量。”林祯兆说道。

  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最主要就是为中山市的“母亲河”———岐江河疗伤。中山市作为一个重要的轻工业小城,传统的经济发展为岐江河带来了难以言喻的伤痛:一江乌水、臭味熏天、垃圾漂浮物随处可见。“通过雨污分流工程和我们配套的一些疏浚工程,现在岐江河的部分水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达到Ⅲ类水标准了。”林祯兆告诉我们。

  站在中山市中心地带区岐江公园的江心岛上,清风拂面,耳畔回荡着清脆的蝉鸣,极目远眺,岐江河在中山市城区内就如一条玉带蜿蜒优美地延伸向远方,河水碧波荡漾,就像一个仙女在翩翩起舞。这样一幅美景让人也看见了岐江河的未来。

  谱写“生态文化篇”

  小河涌、水色匝、鸡肠滘,这一个个带有粤港特色的字眼,似乎从历史上就注定了中山市独特的生态文化气息。

  岐江公园,在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题公园。它合理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具,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将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了船厂曾经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公园里,旁边的岐江河也更有了一番文化韵味。

  小榄镇,一个已历经850多年沧桑的水乡古镇,中山市的中心镇、工业强镇。它,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神诞争歌舞,农闲赛龙艇,中元闹水嬉。历史的积淀,造就了一个有别于江南水乡的景观,水上飘色的民俗,更浓缩了一个集小榄水乡大成的胜景———水色匝。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水色匝河道变窄,桥梁低矮,通航艰难,水质变坏。为了再现水色匝曾经的“碧水”,2007年,水色匝整治工程重新开始。如今,水色匝那“几曲溪流绮岸新,清光依树影粼粼”的自然生态再次呈现在了人们面前。而民俗馆、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龙舟锦标赛等各类文化点缀让小榄镇再次戴上了“民俗文化”的光环。

  中山,古称香山,是国民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也是著名的文化摇篮。中山市水生态水文化体系就是利用中山市水网交错、江河相连的特点,形成水景交融、碧水清流的水生态水文化体系;依托中山市深厚的历史底蕴,融入香山名人文化,构建饱含中山历史文化内涵的水文化体系。据广东省水利厅规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市在打造水生态水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自然。

  离开中山之前,我们来到中山市翠亨新区的规划馆。“与水共生,智慧用海”是这片新区项目的突出亮点。在尊重潮汐形态水流流态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半开放式水系统围垦用海的方案,规划建设海上城市,使中山市重新融入河流与海洋,与水共生,和谐相处。红树林与岛屿、水与地、生态与文化,一切的和谐音符已经在这和鸣。

  从不断推进的防洪减灾工程,到大力攻克的治污工程,再到规划未来的水生态文化工程,中山市的现代之城“三部曲”仍在全力推进,为实现一座生长之城的成熟跨越而努力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3年6月25日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