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顶层设计引航水利现代化新征程

2013-04-18

  编者按:作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唯一试点省份,江苏水利改革发展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亮点纷呈。本报记者深入江苏多地,就2011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江苏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实践、新成效展开采访调研。本报今日起推出“2012水利现代化试点看江苏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江苏水利现代化顶层设计的科学理念和民生优先的指导思想,在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多方共赢的社会效果,水利建设中关于河湖健康的新理念、新认识。

  2011年4月11日,《苏州市水利现代化规划》获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

  “一个市的行业规划得到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联合批复,这是前所未有的,对苏州水利来讲是一件大事。”拿到批文,直接参与规划编制的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赵瑞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试点地区编制的水利现代化规划由水利部和试点地区省级人民政府联合批复,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2011年5月,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协商,决定共同加快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并签署合作备忘录。也是在5月,水利部就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发出通知,其中,江苏省被列为全国唯一的水利现代化省级区域试点,无锡、苏州两市被列为水利现代化城市试点。因而此次获部省联合批复的还有《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规划》和《无锡市水利现代化规划》。

  把重点难点问题带到点上探索实践,把点上的成功经验及时向面上推广。这三个率先获批的规划不仅是试点地区引航水利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对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经验同样富有样本意义。

  从“全面小康”到“基本现代化”──江苏水利开启新征程

  穿越独墅隧道,仿若乘上时光隧道机,刚才还是小桥流水人家、尽显吴侬风情的苏州古城,转眼已跨入高楼耸峙、商企林立的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区。

  2012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18周年。刚过成人礼的这座新城,正连同该市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一起,瞄准同一个目标冲刺——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苏南地区“当好第二个率先先行军”的新使命,按照苏州的计划,这两个基础较好的区域将适度提前,于今年年底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2年年底”,理所当然也是两地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时限。时间紧迫,但两地信心满满。这样的信心源自水利家底的厚实: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下降至8.5立方米,“河长制”考核断面指标和集中式水源地水质指标达标率100%,全区域污水处理率100%,河道保洁覆盖率100%……这一个个100%正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现状数据。

  苏州工业园区某种意义上是经济大省江苏的缩影。

  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先行省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瞄准全面小康的目标,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万亿、2万亿、3万亿、4万亿元之后,江苏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年底,江苏以省为单位整体上达到省定小康指标。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1年,江苏人均GDP超9000美元,其中苏南的无锡、苏州人均GDP均突破1.5万美元,江苏到了从第一个“率先”迈向第二个“率先”的新阶段。

  “水利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产业,(水利)现代化建设取得率先发展,对于保障服务‘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副省长徐鸣的话切中要害。

  2012年5月,部省签署共同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合作备忘录一周年之际,江苏召开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推进会议,全面部署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以此为标志,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由“制度构建年”转入“全面推动落实年”。

  “顶层设计”

  ——规划勾勒水利现代化蓝图

  把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良好愿景变为现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水利改革创新需要顶层设计,没有高水平的水利现代化规划,就不会有成功的水利现代化实践。”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强调。

  “如何编制好水利现代化规划是一个新课题,它既不是专业规划,也不是一般技术规划,而是一种战略性的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水利现代化建设进行总体设计。”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汪党献说。

  据江苏省水利厅规划办负责人介绍,《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于2011年年初启动。首先修订形成指标体系,之后形成规划讨论稿,召开专家咨询会听取意见。11月,根据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形成《江苏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12月,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三大流域机构、省各有关部门、13个省辖市人民政府意见。2012年2月,报省政府,征求省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意见,形成报部送审稿,2月24日通过水利部专家审查。

  其中多处提及的《江苏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颇引人注目。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经专家组反复研究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后综合确定指标权重。指标体系由22项指标组成,分别包含防洪减灾工程能力、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平、河湖水质与水生态状况、农田水利保障能力、水管理能力和发展保障能力六大类。

  评价指标每一项都是可供量化的数字,且被赋予权重。比如防洪减灾工程能力中“流域防洪达标率”权重为8,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平中“万元GDP用水量”为6,河湖水质与水生态状况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3,农田水利保障能力中“旱涝保收田面积率”为5,水管理能力中“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为6,发展保障能力中“水利投入政策到位率”为6。

  上述这6项指标在22项指标中被称为“关键指标”。江苏省水利厅党组成员、规划办主任叶健解释道:“考虑到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主体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存在差异,水利服务内容与发展模式各有不同,指标评价不搞一刀切。不要求每一项指标均要达到目标值,允许部分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但对于6个关键性指标,必须达到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苏州两市的水利现代化规划指标体系中,在省22项指标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对个别指标进行了局部调整和增加。比如无锡将“供水保证率”改为“保证供水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率”修正为“水土流失已治理面积中保有的面积占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加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原水网区水体置换需求指数”等两个特色指标。

  “这些调整基于本地实际情况,有的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我们自身工作的一个评价,同时也对县区进行考核。”无锡市水利局技术顾问尤德康说。

  苏州也在省22项指标基础上新增了4项特色指标。参与规划编制的汪党献说:“苏州已经实行水务一体化,涉水相关的事务需要统一规划,因此在指标的设计上相应地作出了调整。”

  对于实现基本水利现代化的时间,针对江苏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的实际问题,规划提出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及部分领域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到2020年,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水利现代化综合得分达到90分以上,全省实现水利基本现代化。

  这三本规划来之不易,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挂帅,水利部门与有关部门、科研单位、规划设计单位联合组成规划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论证分析,征询意见,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现代水利发展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既充分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衔接,又充分考虑水利特性及地方水利发展的阶段和特征,标准高,处处体现科学、严谨、求实,具有可操作性。

  “人民群众说了算”

  ──水利现代化体现在百姓的幸福生活里

  “水利要找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现代水利不能单纯地用水利工程、水利管理的指标衡量,更重要的还是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说了算,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成果落实在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里。”江苏水利厅厅长吕振霖说。

  《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2项定量指标体系里专门增加一项人民群众满意度的评判指标,而且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这种评价方式被形象地用“7899”来描述。当人民群众对水利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满意程度达到70%以上,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单项指标中6个关键性指标达到90%以上,综合得分达到90分以上时,便认为已经实现水利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满意度达到70%以上成为前置条件。

  指标体系不能停留在规划上,据了解,江苏省今年将依据指标开展首次水利现代化推进情况测评考核。

  与此同时,为加快突破水利现代化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江苏还确定了“3(省辖市)+13(县市区)”省级试点。这些试点在方向上各自有所侧重,比如镇江重点向“水利投融资机制、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和水务一体化管理”探索,江宁区重点发展“山丘区水源保障、小流域治理、GIS应用和严格水资源管理”模式建设,灌云县则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防汛抗旱管理能力建设”标准化等。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非静止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就其顶级目标而言,水利现代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认为。

  在这个崭新却“永远处在过程中”的征程上,江苏的底气和耐心何来?“江苏水利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保障能力的需求,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决定这样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经济社会现代化道路上出现的水问题,需要用现代水利的手段去解决,这样的过程就是水利现代化的过程。江苏的水利现代化同样没有终点,不过我们有明确的愿景,那就是江淮安澜,河湖健康,碧水畅流,和谐水乡。”吕振霖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08-31 作者:张智吾 张瑜洪 吴卿凤)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