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我家三代治黄情
 
分享到:
2020-11-26
 

  □通讯员 王新宇

  奔腾不息的黄河两岸,堤平树绿,风光秀丽,秩序井然,宛如一副人水和谐的风情画卷。而这副画卷的形成,记录了一代代黄河人在治理黄河路上的坚守与传承。

  儿时的我,总喜欢依偎在父辈们的肩头,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那段光阴的岁月里,出现最多词眼是“黄河”二字,我们家的治黄故事也在回忆里渐渐展开……

  艰苦创业见本色

  1968年,我的爷爷从部队转业,走进了山东建筑机械厂汽修厂,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1976年,他积极响应号召,回到了家乡,加入了“治黄大军”,来到了山东黄河东银铁路局工作,也开启了我们家的治黄故事。

  那时候,一条浩浩荡荡的东银铁路修筑大军在黄河巍巍长堤正在兴建,漫天风沙里,机器的轰鸣声、民工的号子声震天响,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壮豪迈是他们最好的诠释,每个人不抛弃不放弃,站好了完工前的最后一班岗。爷爷除了铺设轨道外,作为一名钳工主要工作是做好铁路运营前的各项检修准备工作,他每天穿着工作服带着手套,站在在机床旁测试各种火车、矿车所需的零配件,锉削、划线、研磨、修理火车换下来的每一个零件,在他灵巧的双手下,火车安全把石料运往防洪抢险和各项防洪工程建设中去。

  “快车工,慢钳工”,多年的测试工作,养成了爷爷一丝不苟的处事态度,更练就了一身娴熟的修理本领,从双手修理到操作机器。一转眼20年时间流逝,爷爷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见证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技术的改变与发展。

  不懈奋斗是底色

  时光来到了1989年,我的父亲接过了爷爷的“治黄棒”,成为了家中的第二代黄河人。父亲的治黄梦是从最基层的机运车间东银铁路火车司机开始的,他先后在黄河东银铁路局、山东黄河建材局、防汛石料供应处、东平黄河河务局5个单位近10个岗位,一干就是31年,从东银铁路的轨道拆除者、高温立窑水泥煅烧工,到绿树青山的捍卫者,艰苦的工作环境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多重身份的转换练就了他一身治黄本领。

  2002年体制改革,父亲来到了出湖闸闸管所工作。辖区内的陈山口出湖闸、清河门闸、庞口防倒灌闸处于东平湖向黄河泄洪的咽喉位置。每年的汛期对于父亲来说都是一场硬仗,他冲锋在前,久久为功,每一次河道清查都仔细谨慎,每一项启闭操作流程都烂熟于心,关键时刻精准调度他应对自如,打赢了每一次洪水防御保卫战。2009年,父亲转战到水政科,他穿梭在山体保护与堤防管理中,奔走在依法治水管水一线,巍巍百里长堤上有他匆忙的脚步,沿黄安全里有他辛勤的汗水。哪里有任务,他就出现在那里;哪里有突发情况,他就第一时间赶到哪里。他始终与生态环境破坏者博弈,战斗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前沿,解决了一个个长期历史遗留问题,啃下来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2017年,父亲荣获了“黄委劳动模范”称号,他的禁采故事、“清四乱”先进事迹也在人民网、中国水利网、中国水利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如今,父亲从事工会工作,但他仍和水行政执法人员齐手并肩,高擎法律利剑为黄河幸福安澜保驾护航。2020年,洪水席卷而来,父亲所在的安全保卫组坚守泄洪现场30余天,他们在河道两岸堤防、防洪工程及涉水关键位置为沿黄湖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撑起了一把“安全伞”。

  是的,奋斗是父亲恒久如一的底色,更是黄河人精神的薪火相传。

  赓续相传绘春色

  我自幼生长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的呼啸、喝着黄河水、吃着黄河两岸的五谷杂粮长大,血管里流淌着是黄河的血液,黄河两岸的白土和红胶泥更是我儿时长久的玩伴。长大后,我被黄河孕育下的千年文化深深地吸引,结识了一位位为黄河兴利除害作出贡献的治黄英雄,体会着祖父辈跨越半个世纪治理黄河的奋斗故事,这些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黄河精神深深触动了我,更影响着我,一颗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2016年,我如愿以偿,考入黄河单位,成为了家中的第三代黄河人,让我对黄河这个大家庭更有了无法割舍的情愫。当我第一次以黄河人的身份站在东平湖围坝时,我内心是激动的,这条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堤,以后不仅仅是我的归乡路,更是我的逐梦路,在这里我树立了像祖父辈们一样扎根基层、服务单位、回报黄河的梦想。紧接着,我跟着同事们走进基层工程管理队伍,他们高规格的维修养护、夜晚暴雨紧急巡查、雨后浪窝抢修等等让我为之触动。他们的身影如同一束明灯,照亮了梦想前进的方向,这也成为我走进黄河大家庭的第一课。我在任庄管理段办公室做档案管理员、秘书岗位,转眼已经工作了4个年头。从最初对工作陌生青涩、一知半解,到如今规范整理各项文书资料,用笔触去记载黄河的变化,用镜头去记录每一个瞬间,用声音讲解黄河人的峥嵘岁月,踏实肯干、严谨认真是黄河培养我的品性,带给我历练与成长。

  岁月没有抹平记忆,年代没有冲淡情怀。前几天,我们一家人路过黄河大堤,看着窗外滚滚黄河水,父亲向我的孩子介绍到:“这是黄河,是你老姥爷、姥爷、妈妈一起守护的大河。”孩子好奇又惊喜地望着这条一望无际的大河,83岁高龄的爷爷在一旁深情又专注的注视着,泪水渐渐模糊了他的双眼。是呀,治理黄河已经走过了肩挑背扛的艰苦岁月,走向了不断发展与变迁的崭新时代,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换代,环境焕然一新,但黄河人还是黄河人,治黄的赤子之心永远不变,治黄精神永远赓续相传。

  一条大河,代代坚守,万家守护。这就是我们家与黄河大家庭的治黄故事。我们因黄河结缘,又随黄河传承,只因那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的故事会一直写下去。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11月26日

王新宇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黄河智慧党建平台”上线试运行
寻味东阿 万鲤涌金
聊城:承韵千年文脉
黄委职工林喜才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组织启动黄河立法起草工作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