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聊城:承韵千年文脉
 
分享到:
2020-11-26
 

  编者按:

  聊城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的交汇点,黄河和京杭运河也在这里相遇,被誉为“江北水城”“中国北方的威尼斯”。命脉黄河润聊城,黄河水在聊城大地上流淌,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铸就着聊城的千年辉煌。

  近年来,聊城黄河人不断完善治黄工程体系,在黄河治理与开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金堤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在治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引黄入河、引黄入湖,着力打造“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布局;位山、范坡等防洪工程宛如水上长城,蜿蜒壮观。在这里,古老的黄河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本期“黄河文化地理”专题带您走进聊城,品味因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碰撞交融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通讯员 毕经涛

  一条河兴盛了一座城。聊城,因水而兴,以水而名。

  黄河与京杭运河在此交汇。河流像是城市的指纹,触摸河流的脉络,能看到一条河与一座城的相互守望。“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京杭运河串联起南来北往的文明,成就了聊城这座运河古都。历史的车轮前行了数百年,运河的繁荣、漕运的兴衰在这里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运河连着过去,黄河通向未来。伫立在古运河旁,遥想当年“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的景象,大运河曾赐机遇于聊城,却又导致其上百年的沉睡。时光交错中,从“运河时代”走向“黄河时代”的聊城,千年水潆涟,文脉流古今,黄河将与这座城一起走进生机焕发的未来。

  安澜,在破解治黄难题中共创

  聊城,地处鲁西黄河冲积平原,脚下的泥土多半来自黄土高原——它们随黄河激流迁移而来,不断抬升河床。黄河就这样成了悬在聊城人民头顶的一“缸”水,令历代黄河治理者寝食难安。

  “河官”们从不敢对桀骜难驯的黄河掉以轻心。黄河聊城段从1855年改道至1938年的83年间,有19年发生决口,共决口53处(北金堤13处;民埝,即现临黄堤40处)。黄河曾在河南省境内左岸决口,波及聊城地区,淹没阳谷、寿张、东阿等县金堤以南地区共8次。聊城也是历史上黄河下游遭受洪涝灾害最多、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人民治黄70多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和沿黄各级党委、政府把黄河防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对黄河堤防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培修与加固,对险工坝岸进行改建,并有计划地进行了河道整治以控导河势,同时对北金堤进行三次大复堤。堤防得以加高培厚,重点防洪工程得以加固,黄河聊城段得到空前规模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

  近年来,随着国家水利投资力度的持续加大,黄河聊城段迎来了完善治黄工程体系的难得机遇,防洪工程建设驶入“快车道”。从开展标准化堤防建设,打造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百里长堤,到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聊城段)圆满完工;从金堤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黄委管辖工程山东段)破土动工,到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聊城段)建设完成,黄河聊城段下游标准化堤防基本建成,防洪标准从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在大规模推进黄河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黄河治理开发也实现了从“工程治水”到“生态治水”的华丽转身,聊城市认真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持续推进沿黄水生态建设。近年来,植树40余万株、绿化苗圃4000多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长廊,成为山东首个平原国家森林城市,黄河东阿段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聊城黄河河务局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金堤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山东段)获得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防洪工程建设管理日趋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也愈加成熟。防汛责任制落实坚若磐石,全员岗位责任制环环紧扣;组建聊城武警黄河防汛抢险突击队,淬炼“黄河尖兵”,防汛备汛底气更足;无人机“服役”防汛队伍演练、工程巡查、河势查勘,防汛预案实现数字化,治黄科技化含量进一步提高。

  “修武为止戈”,这是岁岁安澜的保证。今天的聊城黄河已经建成由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分滞洪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铸就大河丰碑,止战洪涝之殇,战胜了历年的伏秋大汛,特别是1982年、1996年、2003年黄河秋汛和2010年金堤河洪水,2020年又迎战了24年来最大过境流量,为聊城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平原的防洪安全和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发展,在科学引黄用黄中共赢

  黄河不仅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秉性,也有哺育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从单一治水,到“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如何输送发展活水、顺应人民期盼?绿色征途上,治理黄河的主要目标已从“除水害、兴水利”,转化为防洪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谐友好,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巍巍泰山脚下,滔滔黄河岸畔。黄河从聊城阳谷、东阿蜿蜒而过。作为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命脉,聊城市引黄灌溉面积约700多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年均引黄水量7亿立方米左右,占全市总供水量的40%以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聊城市必然要把自身放进黄河流域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找准发展定位,实现和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互利共赢。

  黄河,让聊城“沃野千里话丰收”。新中国成立后,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方针指导下,聊城市开始发展引黄灌溉,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田、淤改土地。据统计,自1970年复灌以来,聊城市累计引水400多亿立方米,即使在遭遇大旱的年份,有了黄河水,粮食产量依然有保障。

  然而,“流金淌银”的黄河水,也出现过“不堪重负”的时刻。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频繁断流,可用的黄河水变得“不可靠”,黄河河道出现令人战栗的干涸,以黄河为主动脉的聊城更是失去了活力。断流之殇,扼住了聊城发展的喉咙。

  “要像确保黄河下游堤防不决口一样,千方百计确保黄河不断流!”1999年,国家授权黄委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在黄河人的精心呵护下,黄河终于从孱弱走向复苏。有了黄河水的滋养,古老的聊城重新焕发了生机,解决了十年九旱给聊城农业带来的忧患,宝贵的黄河水使聊城的农业灌溉得到满足,地下水源得到补充,不仅改良了盐碱土地,还改善了农业用水条件。

  聊城由过去的“花钱靠救济,吃粮靠划拨”变成了天然粮仓,现代农业扩量提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蔬菜产值突破200亿元。与此同时,聊城的水产和养殖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黄河,让聊城“新旧动能强转换”。聊城市科学规划工业用水,河务部门加大取水用途监管,严查违规引水行为,引导企业提高用水效率,较好地完成了中华聊城发电厂、聊城热电厂、信发集团、泉林纸业等大型工业企业的供水任务,为实现聊城新旧动能转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外包产业、新兴制造业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聊城市还按照“引河补源”的水利建设目标,投资建设了11座水库及5处蓄水湖,水域面积达950万平方米,进一步夯实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黄河,让聊城“城水相融绘美卷”。水是聊城的特色,全市流域面积在30多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市区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湖中环抱着一座面积1平方公里的宋代古城——中华水上古城。近年来,聊城通过引黄入河、引黄入湖,有效保障了古运河、徒骇河、二干渠、东昌湖、铃铛湖、莲湖等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用水,着力打造了江北水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格局;通过向茌平金牛湖、高唐鱼邱湖等县管湖泊持续供水,有力改善了当地县域生态环境。

  盛世治水佑千秋,命脉黄河润水城。在黄河的滋润哺育下,聊城这座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现代服务业迈出了新旧动能转换坚实步伐,城市拥有宜居宜业环境,整座城市以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不断积蓄、成长,“一聊就成”成为新的时代烙印。

  文化,在总结治黄实践中共享

  如果说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是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旧高地,那么“黄河战略”就是聊城发展的新引擎。淳朴豪放的黄河文化与崇文重商的运河文化交相辉映,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与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碰撞融合造就了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的聊城文化,赓续运河风华,当“诗与远方”深情拥抱,聊城正在尝试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述灿烂的“黄河故事”。

  一部治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历史。在从先秦到解放前2500多年的治黄历史中,黄河在聊城留下了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印记。从深受东阿王曹植、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位高权重的慈禧太后喜爱的养生上品东阿阿胶,到《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著名典籍,再到近代以来的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抗日名将张自忠,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每一个都是聊城文化的象征,都是聊城文化的生动体现。

  以黄河战略为契机,聊城市加快了黄河文化提升融合的步伐。坐拥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聊城的决策者认识到“生态文明立市”的重要性,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依托东阿阿胶,张秋木板年画、鱼山梵呗、阳谷黄河夯号等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不断拓宽黄河文化主题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的渠道,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紧跟国家战略,聊城发展不断迎来新机遇。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与“黄河生态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唯一交汇点,聊城市被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聊城与省会济南签署了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济南市从“大明湖时代”到“黄河时代”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聊城正以崭新的姿态从“运河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未来的聊城,应当是古老的城市焕发出青春气息,更宜居宜业,更具生机活力。以打造黄河生态文明地标为主线,将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项目串成链、连成片,打造点线面结合、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区域。聊城市努力在文化、交通、旅游、水利等资源上进行整合,打通堵点、形成优势,依托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北金堤百里风景区、艾山风景区等打造聊城黄河生态观光带;依托黄河故道、金堤河资源,建设原生态湿地公园等,打造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廊道。

  未来的聊城,应当是在灵动的画卷中重新绽放,更宜游宜养,更具魅力特色,作为聊城黄河的“代言人”,聊城黄河河务局高标准打造“一区两点三线”(聊城黄河文化建设核心区,陶城铺地理标志园、井圈险工综合文化示范点,遗产保护线、文化传承线、文明建设线)聊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凸显聊城特色,激发和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城市提供文化支撑。

  黄河奔流,文脉常新,未来可期。在历史的见证下,这座城市将以文化自信拓展城市内涵,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绽放出更加夺目的风采。聊城市将在永保黄河安澜、协同经济社会发展、厚植文化力量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擦亮江北水城的历史底色,让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1月26日

毕经涛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寻味东阿 万鲤涌金
黄委职工林喜才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组织启动黄河立法起草工作
水利部召开黄河立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部署启动相关工作
黄河水文预测预报全面升级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