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王景治河 千载无恙
 
分享到:
2020-11-26
 

  □郭恒茂

  1900多年前,他曾修筑千里长堤,实施河汴分流,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近千年。近代水利奠基人李仪祉称其功劳可与大禹相埒,他便是东汉初年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

  王景,字仲通,祖籍琅琊郡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出生于乐浪郡讲邯(今朝鲜境内)。少年时,博览群书,喜好天文、术数,尤其擅长水利工程技术。后迁居洛阳,担任司空伏恭的属官。

  汉明帝永平初年,朝廷决定修复淤废的浚仪渠。

  浚仪渠是汴渠的一段,因流经浚仪(今开封)而得名。而汴渠是在古鸿沟的基础上开凿而成,是沟通黄、淮的重要水上航道。

  修治浚仪渠时,掌管工程施工的官员王吴急需懂水利工程技术的人才。于是,无名小吏王景便被推荐到了施工现场。一番考察后,王景提出“堰流法”,即在堤岸一侧设置溢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堤岸安全。王吴同意后,由王景指挥施工,此后水患尽除。

  一朝成名天下知。王景的治水事迹被广为传颂。

  此时恰逢汉明帝寻觅治水人才,期望治理泛滥漫流数十年之久的黄河水患。

  这场水患始于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这一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决口,滔滔洪流奔向东南,夺漯河入海。王莽认为,河水东去,从此元城老家祖坟便可安然无忧,他因此弃而不治,放任自流。

  到了东汉初年,黄河主流向东南流,兖州、豫州一带数十县一片汪洋,田园庐舍尽没。建武十年(34年),阳武令张汜请求修筑黄河堤防,却在国朝尚未稳固,兴工劳民不可取,且灾区已成,灾民可避难高地的反对声中作罢。

  黄河泛滥欲久,兖、豫两州灾区百姓请治水患的呼声越大。然而,黄河虽苦了兖、豫两州,却使北方的冀、幽两州安然无恙。于是,北方官员多主张“不治而治”,任河水自流,百姓避居高处,既可消灾弭祸又能省去修防费用。就这样,在治与不治的争议中,治黄计划一直悬而未决。

  汉明帝主政后,黄河水患愈发严重,甚至冲决了汴渠。肆虐东流的汴渠水又加快了黄河漫流的步伐。此外,相较汉初,这一时期社会更为稳定,财富有了足余,人口也逐渐增多。这无疑为汉明帝下决心治理黄河水患带来更大的底气。

  于是,明帝就黄河水患问计于王景。王景认为,黄河为害是根源,汴渠为害是表象。黄河和汴渠分流而治才能保证航运畅通,黄河和汴渠同时治理才能长治久安。听完王景的一番分析,明帝深感满意,赏赐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有助于治水的书籍。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奉命征发夫役数十万人,开始修筑千里黄河长堤,实施河汴分流。

  千里长堤,始自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入海。王景认为,黄河之所以决口、改道频仍,根本原因在于黄河经行黄土高原,浊浪急流挟沙而下,下游河道日淤日高,行洪水量日淤日减。为提高行洪能力,则要加高加固堤防,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悬河。一旦遭遇大洪峰,薄弱堤段必然面临决口的风险,如不能及时堵塞决口则必然导致改道。

  为此,王景选择了一条流路最短的入海通道。这条线路经行数年,不需要大的勘测工作,只需凿除河道中的阻水土丘,清除浅滩砂石,对河道裁弯取直,加强险工险段的防护即可。而且沿河百姓之前已修筑了断断续续的堤埝,只需将这些堤埝培固加高,连接完整即可。

  这条黄河新水路,坡降大,河床低浅,在两岸堤防的束缚下,行水颇为顺畅,但黄河含沙量高的特点极易导致河床日淤日高,进而再次形成地上悬河。因此,若不将新开的黄河水路与汴渠系统治理,便会再次掉入“修堤—淤积—决口—改道”的怪圈。

  对于汴渠的治理,王景经过统筹考虑,规划了“河汴分流,复其旧迹”的行水路线。从渠首开始,汴渠水与黄河并行前进,然后主流行济河故道,至长寿津(今河南濮阳西南)转入黄河故道(又称王莽河道),以下又与黄河并行,至千乘附近入渤海。在济河故道上,另分一部分水“复其旧迹”,利用原有汴渠河道专行漕运。

  对于汴渠引黄河的取水口,王景采取了“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的方式,即在汴渠引黄的百里范围内,约隔10里开凿一个引水口,实行多水口引水,并在每个引水口修筑水门(水闸)。这些水门自西向东依次是建宁石门、荥口石门、宿胥口、阳沟口、济隧口、十字沟口等,通过启闭水门的数量,来控制引入汴渠的水量。多引水口的设计,可能是借鉴了西门豹漳水十二渠多渠首引水的工程结构,以在黄河这样的多沙河道上引水时,此淤彼疏,最大程度地满足引水需求。

  当时荥阳以下,还有濮水、济水等支流汇入黄河。王景将这些支流相互沟通,在汴渠与各支流相通处设立水门。这样洪水来了,各支流的水门既削减了洪水流量,又分走了大量泥沙,减少了黄河河床的淤积量,减缓了淤积速度。所以,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分流、分沙的举措是促使黄河长期安流的重要保障。

  汉明帝永平十三年(70年)四月,历时一年之久的治河、治汴工程宣告结束。近六十年的黄河水患随之得以平息,兖、豫两州大量土地涸出地面,百姓的生产生活秩序也逐步得到恢复。

  汉明帝在阅视黄河堤防、汴渠航道后,对王景等人的治水功绩赞不绝口,王景因此连升三级,被封为侍御史,其属下主要治河官吏也都官升一级。同时,汉明帝还诏令沿黄、汴地方,仿照西汉治河旧制,对黄河、汴渠进行管理维护,为黄河安流提供了制度保证。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汉明帝巡视黄河下游,发现黄河流路顺畅,未再发生大的水患,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想到这是王景的功绩,便封王景为河堤遏者(主持河防工程的官名)。

  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王景调任徐州刺史。次年,又升任庐江太守。在任庐江太守时,王景为提高生产力,在当地积极推广牛耕、蚕桑养殖和纺织技术,鼓励百姓开荒种稻。他还组织修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修筑的芍陂,蓄水浇灌荒地,发展农田灌溉,逐步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受百姓爱戴。

  光阴荏苒,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之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1月26日

郭恒茂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西门豹治邺
那年,黄河在这里打了个滚儿——黄河铜瓦厢改道探秘
李家岸灌区的前世今生
埃及:是愚公移山还是逆天改命?
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万恭的治河思想及其实践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