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郑州: 阔步迈向黄河新时代
 
分享到:
2020-09-17

  编者按:作为黄河流域的腹地、黄河中下游的交界处,郑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黄河文明中居于中心地位。黄河之畔,天地之中,郑州依河而生,因河而兴,这里是八大古都之一,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升华的关键地区,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诞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郑州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本期“黄河文化地理专题”带您走进郑州,深入了解从人民治黄到“引黄兴城”的历史,触摸这颗“黄河明珠”的发展脉搏。

 

黄河中下游分界碑

郑州黄河大堤

河洛汇流

  □荆瑞刚 晏洋

  河南省郑州市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黄河之畔,天地之中,郑州依河而生,因河而兴。进入新时代,郑州抢抓“黄河战略、中部崛起、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凝心聚力、逐梦前行,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正以实际成效向人民交好郑州答卷。

  扩堤固堤保安澜

  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处,黄河郑州段是黄淮海大平原脊轴的龙头,是“地上悬河”的起始段,该段河道宽、浅、散、乱,极易引发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危及大堤安全。民国时期的郑州黄河大堤,堤防单薄残缺、堤身破败不堪,可以说,这里曾经给新中国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堤防工程。

  1952年毛泽东主席来到郑州邙山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郑州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勠力同心,矢志奋斗,通过大规模“堤防扩建、险工改建、放淤固堤、河道整治”等,用辛勤和智慧筑起了一道“水上长城”,先后迎战了1958年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等六次大的洪水考验,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堤防扩建。从1950年以来,先后对71.42公里堤防实施了3次大复堤工程,延长大堤1.17公里,改建大堤5.01公里,累计动土方近900万立方米。通过堤防扩建,全段堤防加高3米以上,堤防断面扩大了5倍,对堤顶道路实现了全部硬化。

  险工改建。对全部11处险工754道坝、垛、护岸进行了加高改建,并将全部土护岸和(秸料)土坝、垛进行了石化整治,极大地增强了工程抗洪强度。

  放淤固堤。有计划地利用黄河泥沙,坚持不懈地采取放淤固堤措施,淤高背河地面,消除堤防隐患。经过几代治黄人的努力,共完成100米左右宽淤(临)背工程66.45公里,累计放淤土方6012万立方米。同时,在淤(临)背区域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国土绿化行动,形成了百里绿色长廊。

  河道整治。对游荡河道进行了系统综合整治,从20世纪70年代起,新修控导工程12处坝(垛)409道,有效地控制了河势,减少了主流摆动和中常洪水的威胁。

  以上郑州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花园口毫无疑问是最有发言权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黄河南岸。民间传说,最早这里并不叫花园口。到了明朝时期,这里修建了一座花园,方圆540余亩,种植四季花木,终年盛开不谢,远近男女争先前往游览观赏。后来黄河南滚改道,滔滔洪水把这座美丽的花园吞没。从此,这里就成了黄河南岸一个渡口,群众便称之为花园口。

  作为黄河大堤上的一段险工,花园口既经历了1938年国民党部队扒口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又见证了新中国人民治黄的辉煌壮举:旧中国只要花园口发生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的洪水,几乎都要决口泛滥,不到每秒6000立方米就决口的实例也屡有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花园口发生过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的洪水12次,却次次平安、岁岁安澜。同时,通过堤防加固、生态修复,如今的花园口青草绿树相伴,蓝天白云相映,时有鸟儿飞落,俨然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引水补源润绿城

  解放前,黄河带给郑州人民的更多是苦难,特别是1938年国民党部队炸开花园口大堤后,黄河改道、泛滥成灾,给包括郑州在内的广大黄泛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加沉重的灾难。郑州位于黄泛区古道首端,黄河古道内多为风沙肆虐、盐碱次生的不毛之地,人民群众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郑州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引黄兴城史。

  淤灌改城。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郑州先后建设了花园口、杨桥、三刘寨、赵口、李村等引黄灌区。后经多次渠道延伸、渠系配套,到90年代,全市年引黄灌溉面积近60万亩,年引黄水量3亿立方米以上,昔日贫瘠的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通过放淤改土、淤灌压碱、引黄改稻、发展养殖,成为“鱼米之乡”。几十年的放淤改土、引黄灌溉,不仅根治了盐碱地、改良了土壤,而且再造了地形地貌、恢复了自然生态,为郑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水安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河南省会迁至郑州以及大批工厂的兴建,郑州人口激增,“水荒”也日益加剧。当时,居民家里时常停水,印染厂、电缆厂等用水大户时不时被迫停产,甚至来往郑州的火车都不能正常加水。为解决用水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引黄入郑”,修建邙山提灌站。邙山提灌站正式开建时,郑州进行了全市总动员,20多家工厂的职工、10万郊区农民走上邙山。20多公里长的引黄干渠施工线上,白天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入夜灯火辉煌,热火朝天。1972年10月1日,邙山提灌站正式建成通水。邙山提灌站的通水,配合柿园水厂的投运,保证了当时郑州70%的工业用水和市民生活用水。此后郑州又依托引黄水先后建成了白庙水厂、石佛水厂、东周水厂等,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打通了“水上生命线”。

  补水润城。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短缺,郑州境内河流生态基流不足,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现了正式通水,丹江水跨越数百公里,流向郑州市的千家万户。自此,郑州同时拥有了黄河、丹江两大水源,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同时也腾出部分引黄供水指标,为向郑州河流水系进行生态补水提供了新机遇。

  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谋划,反复论证,实施了以牛口峪引黄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以贾鲁河治理工程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工程、以生态水系循环工程为重点的河流水系连通工程,初步建成了东西互济、南北互补的河流水系网络体系。

  以此为基础,通过对黄河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实施引黄生态补水,为干渴的河流补充生态基流,使郑州河流水系呈现出新的迷人生机和盛景。当下,以贾鲁河为代表的河流水系,绿波荡漾、鸟翔鱼潜、花木葱郁的景象吸引着无数市民,移步其间,随处皆是美景。

  抢抓机遇谋跃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沿黄城市发展的“黄河时代”,郑州作为黄河沿线重要的中心城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郑州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加强研究、科学谋划、担当作为,开启了立足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个定位”),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新的征程。

  坚持规划引领。深入开展核心示范区重大课题研究,加快总体发展规划和起步区建设总体方案编制。围绕三大功能定位,聚焦生态环保与黄河安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开放合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保障等领域,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谋划项目1500余项。编制了起步区建设、生态综合治理、文化博物旅游、水资源和防洪工程、交通基础网络建设等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专项实施方案,形成“1+1+1+N”规划方案体系。编制了《2020年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工作要点》,以郑开同城、生态廊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防洪安全防范治理提升等十大工程为抓手,明确了30多项重点任务,谋划启动90余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重大项目。

  突出项目带动。积极推进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巩义市国储林二期工程、黄河桥村郑焦城际铁路两侧绿化、惠济区八堡村沿黄生态廊道示范段等工程。25个自然保护地整合预案加紧编制,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郑州黄河湿地中牟鸟类栖息地保护区等9个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S312郑州市区段改建工程(沿黄旅游公路)4月初已开工建设,S317郑州与开封交界至航空港区改建工程、G107线郑州境东移(一期)改建工程和郑开科学大道等国省干线公路加快实施;机场至郑州南站城际铁路、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工程郑州段、郑州市轨道交通3号、4号、6~8号、10号线等一批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全面提速;荥阳故城文旅融合项目、汴河遗址公园、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临河广场防护工程、伊洛河综合治理、汜水河水质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正加快推进。

  强化起步引领。依托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建立市区联动、专班运作、封闭管理的项目指挥部,组建专班集中办公,统筹大运河与黄河的关系、外围绿化与内部绿化的关系、产业发展与用地结构的关系、空间尺度与城市功能的关系等,处理好起步区结构问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形成符合城市肌理、体现高品质发展要求的形态结构和产业业态,加强开发边界、投融资机制、资金平衡长效机制和高效工作推进机制等研究谋划,努力把起步区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展示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着力培“根”铸“魂”。郑州是黄河冲积扇华北大平原的顶端,也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升华的关键地区,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诞生。围绕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郑州正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黄河文化遗产廊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进一步突出郑州“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培“根”铸“魂”,让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目前,郑州正在加快编制《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黄河流域(郑州段)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黄河流域(郑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专项规划。谋划启动了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大河村国家遗址公园(中国仰韶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将以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黄河合唱艺术周为重点筹办系列大型活动,把起步区率先打造成为黄河历史文化高地。同时,着力加强与沿黄邻近地市的协同发展,讲好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发展故事,打造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9月17日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郑州地理
郑州:“四大战术” 清黄河“四乱”
重拳治积案 强力保生态——评析新万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黄河河道内违法建设案
“黄河保护与发展”首届高层论坛举行
惠金河务局多措并举打造平安堤防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