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一渠通南北 共赴山海情
——北京十堰携手开展保水护水工作纪实
 
分享到:
2023-10-31
 
  □本报记者 郭媛媛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湖北省十堰市,江水湛蓝、青山翠绿,掬一捧汉江水一饮而下,绵柔清甜。自2014年12月27日“南水”正式进京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入京水量已累计超过92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北京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
  千里“南水”,一路向北。9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为缺水的北方带来源源不断的清甜甘露,也为受水区与水源地人民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随着一批批水源地民生项目的落地实施,一位位挂职干部的互动往来,对口协作将相隔千里的北京、十堰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地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条河,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保水质、护生态、促民生的实践。
  同饮一水共护河
  十堰“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内有大小河流2489条,任何一个污染环境的小事,都是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大事。
  “出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日处理污水能力可达6万吨。”在十堰市茅箭区泗河流域下游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净化厂内,一池碗口粗的水管一字排开,水柱从水管的细孔中喷射而出,一个个小型喷泉似在池中欢快起舞。“这是人工快渗池,经过河砂过滤后,干净清澈的水将汇入泗河。”工作人员说。泗河流域所有的生活污水会首先经过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后,再排入该尾水净化厂进行二次“加工”,达标后才可排放入河。
  十堰以党建为引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把管水治水作为头等大事,通过建立小流域支沟分片包干治理机制,实行一河一策、一沟一策,治理汉江支流神定河、泗河等重点河流,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600多公里、城乡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2000多座,实行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分别处理,以确保流入丹江口水库的每一条支沟都水质达标。
  在保证入库水质的同时,库区监管也至关重要。“我们在北京水利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就丹江口水库保护工作,专门建设了一套监管系统,涉及水质监测、卫星遥感、防入侵等8个监管子系统,对丹江口水库流域基本实现‘海陆空’24小时实时监测与管控,织密库区人防、技防、物防‘天罗地网’,确保不让一滴污水直排入库。”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昆说。
  站在监管大厅里,来自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张蕾倍感亲切。“南水”进京的9年间,她先后3次跟随北京水利专家团队赴十堰开展技术交流与科技帮扶。看着眼前8块电子显示屏,系统搭建初期京堰两地专家共同探讨的场景,浮现在她的脑海中。
  一渠清水含真情
  千里“南水”,承载着水源地人民的浓浓真情。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水源丰沛的十堰,也存在“吃水难”的问题。“十堰城区属于相对缺水的地区。”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余荣江介绍。为解决城区供水问题,当地放弃了从距离更近的汉江“引水”,而是实施了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从城区西南部的潘口水库远距离“调水喝”,把水质更好的汉江水尽可能地蓄下来,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送去更缺水的北方。
  汉江入丹江口水库的最后一道屏障位于十堰市郧阳区,由于地势平坦开阔,这里成为汉江上游来水的主要汇集地。乘车从汉江公路大桥飞驰而过,只见一条条生态带沿河分布,为保障丹江口入库水质构筑起一道生态长廊。
  “我们这里曾经有造纸厂、化工厂和钢铁铸造厂,对面山上还有矿厂等,是老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如今,大家都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关停或迁移了企业近百家,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对裸露的山体和汉江两岸1公里以内地区进行了生态修复,建设并改造了一大批生态公园。”在寓意着十堰与北京等受水城市同心协力、同谋发展的同心广场内,郧阳区茶店镇的老干部丁玉璋指着汉江沿岸的生态带向记者介绍。
  在丹江口水库周边,随着库区生态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当地渔民纷纷“上岸”,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很多村民自发成为护水志愿者或民间保水员,参与到库区保水护水工作中来。
  “我几乎天天都去家附近的河边转转,经常带着家人和孩子一起巡河,发现违规钓鱼、乱扔垃圾的,就及时上去劝阻。”丹江口市计家沟村护水员王阿姨说,“看着天天生活的家园变得这么干净漂亮,发自内心地高兴。”
  节水优先珍惜水
  饮水当思源。作为受水区的北京,珍惜用好每一滴“南水”,是对水源地人民最好的回馈。
  当前,“南水”已成为北京市民生产生活的主力水源。“在90多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中,有近七成用于生产生活,其余主要存补于密云水库、密怀顺地下水源地等,提高首都水资源战略安全的‘韧性’。”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处副处长张少焱介绍。
  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水资源长期入不敷出,“南水”进京后,大大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缺现状,切实增加了全市水资源总量,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南水’来之不易,点滴都要珍惜。”多年来,北京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持续深入做好节水工作。“我们通过在全市开展节水行动,巩固并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完成《北京市节水条例》立法,逐步建立起全社会、全行业、全过程节水体系,用水效率显著提升。”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张欣欣说。
  据统计,2022年,北京市以占全国0.67%的用水量养育了1.55%的人口,创造了3.44%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节水指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其中,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下降到183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9.6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4.82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1,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7.88%,全市16个区率先全部建成节水型区。
  “今年,全市党政机关还将全面建成节水型单位,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创建率达70%以上。”张欣欣介绍。北京近年来大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和表彰活动,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深入开展节水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发动社会各界用好每一滴“南水”。
  北京十堰,都是故乡
  刘国军是北京市水务局在堰交流的水利干部,已挂职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11个月的他,已把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挂职期间,刘国军不仅参与了十堰市60年来唯一一次建设城区水库——朱家嘴水库的全过程,还努力当好京堰两地的联络员、办事员。在促进两地水利人才交流的同时,刘国军协调北京市水利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为十堰智慧水网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牵线北控水务等北京涉水企业,向十堰乡村小学及基层水利单位捐款捐物;积极与水利部对接,协调推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审计有关工作,协助争取水利移民、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等资金支持。
  甘甜的“南水”有力保障了受水区群众的饮水安全,也让水源地人民吃上了“生态饭”。汉江沿线的高山上,丹橘飘香,葡萄串串,小香菇撑起了“致富伞”,移民村成度假村,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一众饮料企业循“水”而来,当地产业发展逐步绿色低碳转型,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山银山。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10月31日
郭媛媛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聚流域合力 护千里水脉
满蓄目标实现背后的数字力量
做好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水源文章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 累计调水650多亿立方米 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人
国家水网及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行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