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特稿之二|见证防汛减灾的水工程力量
 
分享到:
2020-10-13

  □本报记者 陈君 见习记者 魏晓雯

  9月4日,长江流域汛情总体趋于平稳,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点水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终止了长达65天的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

  从长江到黄河,从淮河到辽河、珠江,再到太湖,2020年夏天,六大流域主要江河一共发生了21次编号洪水,其中,部分江河的洪水量级甚至超过了1998年。

  山河无恙,大江安澜,大雨大汛无大灾。面对防汛大考,水利人用智慧与汗水、责任与担当,谱写了一曲曲抗洪壮歌;面对防汛大考,各地用好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三张牌”,科学调度水工程,取得了全国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圩垸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和小(1)型水库无一垮坝的好成绩。

  复盘今夏防洪,一起感受在防汛减灾中水工程的伟大力量。

  硬核力量: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 

  出山店水库是《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中确定的以防洪为主的大型控制性枢纽工程。6月27日,出山店水库上游出现了区域性大暴雨天气。根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会商意见,调度出山店水库控泄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达64.9%,保证了下游的防洪安全。刚刚建成的出山店水库完成了漂亮的控泄错峰“首秀”,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

  从出山店工程看全国,2020年汛期,全国3927座(次)大中型水库共拦洪1761亿立方米,减淹城镇1322个(次),减淹耕地3398万亩,避免人员转移2185万人。

  临危不惧,因为心中有底。这个底,来自工程体系“硬牌”在握。经过几十年持续大规模投入,我国建成了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特别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的实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大江大河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长江流域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套的防汛抗旱体系。黄河流域,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巍然矗立,基本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体系。淮河流域行洪不畅、出海无路的局面逐步改变;海河流域形成了各河系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太湖流域,北向长江引排、东出黄浦江供排、南排杭州湾并利用太湖调蓄的防洪与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初步形成。

  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5级以上堤防25.9万公里、水库8.49万座。现在,我国已建成5级以上堤防31.2万公里、水库9.88万座。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堤防达标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举措,工程的防洪标准有了很大提高。

  水库拦洪削峰,堤防更加坚固,蓄滞洪区为防汛减灾再加“安全阀”……这些分布在我国水系之上的水工程,成为防汛减灾的硬核力量,守护万里安澜。今年,国务院进一步部署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其中包括56项防洪减灾工程。工程建成后,可新增防洪库容90亿立方米,我国骨干水利工程体系将显著加强,打赢防汛减灾这场硬仗的胜算也会更大。

  科学调度:让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水利部门始终牢记防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水利人在危难时刻敢于担当、主动作为。

  这个汛期,水利部每天会商研判,多次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Ⅱ级、Ⅲ级应急响应,建立完善“专班预报、联合会商、滚动订正”的洪水预报工作机制,累计发布1184条河流1933个断面作业预报35万站(次),发布水情预警1904次。

  这个汛期,水利部成立调度专班,根据实时雨水情和预报成果,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研究制定水工程调度运用方案,并不断优化和细化;累计派出89个工作组,指导地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7月26日—27日,在长江3号洪峰来袭、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持续长时间高水位的紧要关头,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带领工作组赴湖南、湖北两省,检查指导防汛抗洪工作,与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湖北省委书记应勇、省长王晓东等共商防汛对策,并与两省分管负责人一同深入一线检查指导。

  面对严重汛情,水利部各流域管理机构统筹调度,力求把洪水影响降到最低。

  “长江中下游防洪风险可控,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亭子口、溪洛渡、向家坝再研究一下,应该还有潜力可挖。”

  …………

  8月中旬连续多日,长江委15楼会商室气氛紧张而热烈。长江委有关负责人与防汛专家一道,密集滚动会商研判,应对长江第4号、5号连续洪水,讨论如何精准调度水利工程应对洪峰。

  临危不乱,谋定而动。“最强防洪军团”——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长江流域水库群,在今年防汛抗洪中发挥巨大的防洪减灾作用:在应对长江流域5次编号洪水过程中,长江上中游水库群合计拦蓄洪水约490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拦蓄254亿立方米,将5次洪峰均匀、有序地释放到水库的下游,有效减轻了防洪压力。特别是通过科学调度,实现了对长江干流莲花塘水位厘米级的控制,可以说防汛抗洪已经到了“决战毫厘之间”。

  “如果没有三峡工程,中下游防洪压力和紧张局面难以想象。”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据水文还原计算,如果没有以三峡为中心的上游水库群拦洪错峰,荆江分洪区势必启用,分洪区内几十万人要转移,几十万亩耕地及水产养殖面积将被淹没。

  在黄河流域,通过动态调控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干支流水库群,成功应对了干流6场洪水过程。黄委综合考虑上中游洪水过程,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发挥了洪水资源化作用。

  在淮河流域,上游佛子岭、白莲崖、磨子潭、响洪甸、梅山等14座大型水库参与调度,其中响洪甸削峰率达85%。启用蒙洼蓄洪区分洪,有效减轻了王家坝上下游干流堤防的防守压力,完成了防汛减灾“最后一道保险”的使命。

  应对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联合调度松花江丰满和白山水库,共拦蓄洪水55.8亿立方米,削峰率达77.5%。同时,精细调度嫩江尼尔基水库拦蓄洪水33.6亿立方米,削峰率达30%。

  在珠江流域,百色水库、龙滩水电站、岩滩水电站控制出流,共拦蓄洪水16.5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减轻西江干流中下游防洪压力。9月21日,珠江委启动今冬明春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工作,组织实施上下游水库群前蓄调度,全力保障澳门、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供水安全。

  7月17日—26日太湖发生超标洪水期间,太湖局共调度太湖周边水利工程泄洪12.62亿立方米,相当于降低太湖水位0.54米。太湖流域钱塘江新安江水库削峰率达67%,降低下游水位1.1~3.7米,避免了新安江建德河段堤防漫顶受淹。

  流域一盘棋,共御大洪水,参与战斗的不只是水库。把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涵闸、泵站置于一个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运用实现预报调度一体化,再通过精细分析,统筹考虑,寻求最优解,从而收获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防御理念的转变和防御能力的提高,正是取得今年防汛阶段性重大胜利的信心、底气和力量。

  补齐短板:提升防御灾害的整体能力

  洪水安然归海,江河复归平静。防汛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然而,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今年的洪水造成28个省份水利设施不同程度损毁,主要是江河堤防护岸、水库设施、农村供水灌溉设施等水利工程。据初步测算,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大约需要840亿元,其中安徽等10个受灾较重的省份需要670亿元左右。

  灾后水利建设已经及早谋划,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在9月24日召开的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及灾后重建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一方面把今年严重汛情造成的水毁尽快修复,保证明年汛期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另一方面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重点抓长治久安防洪工程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江大河、中小河流治理,以及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治理,对相关防洪工程进行达标建设,使其能够防御标准内的洪水;二是加快推进长江、淮河、海河等流域的国家重要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三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张祥伟介绍,目前,还有1万余座病险水库需要安排投资,实施除险加固。特别是现有200多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另外,还将对3万余座已到安全鉴定期限的水库完成安全鉴定,建立病险水库常态化的除险加固机制,出险一座,及时销险一座,发挥防洪、水资源配置等综合功能。

  据了解,各地也在纷纷制定灾后水利重建方案,明确了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提升防御灾害的整体能力,离不开各级防汛责任人的坚守。水利部逐级公布了水库安全责任人,重点抓行政、技术和巡查“三个责任人”。哪里有威胁,哪里就有他们执着的坚守。线上盯得牢,线下查得紧,各级防汛责任人不舍昼夜,在大江南北铺开防汛网,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释放了防汛减灾的强大正能量。

  提升防御灾害的整体能力,离不开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是沿线几十座大中城市的生命线。针对中线工程防汛管理重点和难点,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者完善防汛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千里防汛战线筑起牢固堤坝。

  一次次全力防御,凝聚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永恒为民之心,见证了防汛减灾的水工程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0月13日

陈君 魏晓雯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实录】水利部召开水旱灾害防御新闻通气会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
水利部传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进一步安排部署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水旱灾害防御司:补齐防洪工程短板 强化水沙联合调度
特稿|“预”得先手 满盘皆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