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第一时间
 
 
 
兴水圆梦许地昌——河南省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观察
 
分享到:
2016-05-06

    许昌市区的饮马河是水系连通的重要一环,经过综合治理,曾经的“龙须沟”华丽变身,迎来了越来越多亲水戏水的市民。(许昌市水务局供图)

灞陵公园(许昌市水务局供图)

  □本报采访组

  河南许昌,古称“许地”。这座因三国曹魏文化而闻名的中原古城,现如今因为水的勃兴而愈发昌盛。

  水,一度是许昌最大的短板和瓶颈。这个曾经饱受缺水之痛的城市,现在把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汇引一地,圆了几代人的兴水之梦,为城市打造了如画的滨水景观,为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生态优势,为百姓发放了丰厚的民生红利。

  这一切,都缘于许昌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顺应时代要求

  兴水圆梦迎来历史机遇

  许昌盼水盼得太久。

  历史上的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有着“莲城”的美誉,但随着时光推移、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近半个世纪以来,许昌却饱受水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水平的十分之一,一直被打着缺水的“标签”,20世纪80年代,还被列为全国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之一。缺水严重制约着许昌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一些投资项目因为缺水而落不了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还在不断加剧。水,成为许昌发展进程中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治水兴水,解水之困,成为许昌人民的历史诉求,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几代许昌人都在为兴水圆梦不懈努力,但囿于水源,水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013年4月,许昌的兴水之梦迎来了曙光。时任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的王树山,调任许昌市委书记。上任伊始,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调研,王树山对许昌逐渐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但唯独“水”,是许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短板和阻碍。在调研中,他深刻体会到了水之于许昌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深刻感受到了全市上下对于水的热切期盼。

  而此时的许昌,也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水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支撑。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而同时,河南全省也正在进行着空间、时间均衡治水的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河南豫东引黄灌区扩大、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北汝河前坪水库启动建设,这些都将为许昌带来更多的水源,许昌治水兴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治水兴水,这是现实的需要,百姓的呼声,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为政者为之努力的方向。必须彻底解决许昌的水问题,使许昌突破水的瓶颈制约,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不仅要解缺水之困,更要节水护水,打造美丽水生态。

  恰逢水利部正在全国选择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许昌市抢抓这一难得机遇,邀请著名专业机构和专家,高起点站位,科学谋划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三个重大水利项目。

  2013年7月31日,水利部正式批准许昌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水利部部长陈雷勉励许昌,要积极探索,力争为中西部缺水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标杆和典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许昌把兴水之梦放到全国的治水大局之中考量,把治水之策放到全省的水系发展之中布局。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许昌新时期治水兴水的时代画卷,就此拉开大幕。这一次,许昌人民真切地感受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理念引领实践

  试点创建折射科学发展

  作为一个长期缺水的中部城市,许昌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谈何容易。但作为试点城市,许昌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好,还要尽可能做得“漂亮”,为其他地区作出示范。许昌通过实干和创新,蹚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

  “水,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镜子,更是衡量科学发展的标尺。”王树山坦言。

  缺水城市,水生态工程如何布局?许昌树立协调理念,推进系统治水,打造“盆景”式的精品工程。将城区所有河湖水系全部连通,把水蓄起来,让水“活”起来,构建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市区水系格局。围绕水系连通,规划建设126座景观桥,一桥一景,各具风情。同时,坚持水利与城建、旅游、文化一体推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发展,同步推进城市建设、水系建设、生态建设。按照“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思路,借助南水北调、引黄调蓄工程,科学调配北汝河水源,集蓄自然降水,处理污水,利用中水,形成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天上水汇聚许昌,多种水源互济的良好局面,解决水资源的后续保障问题。

  水生态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在资金筹措上,许昌创新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与河南水投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许昌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撬动银行投资50亿元。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水务局,统筹管理涉水事务,实现了由“九龙管水”到“一龙管水”的变革,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2015年9月,市政府授权市水务局与市水生态投资开发公司签订了“市区主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框架协议”,使项目投资由BT模式转化为PPP模式,还款期限延长,贷款利率降低,极大地减轻了财政负担,实现了水利重点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模式的重大突破。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许昌市始终坚持生态理念,实现人水和谐。河道全部建设成生态护坡,护岸、步道由建筑垃圾再生制成的透水砖铺就,堤岸不再硬化,代之以卵石整齐砌起的“格宾石笼”,卵石里面还内衬一种土工布,只透气防渗,不流失水土;在精心修复的河道里,水草蓬勃,动物栖息,河流可以自由呼吸,河水可以自我净化。治水先治污,点、面一起治,许昌投入10多亿元用于污水治理。中心城区建设人工湿地7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所有中水,必须经过湿地深度净化后才可以进入河道。

  在许昌县人工湿地,我们看到,湿地分为六个层级,依次种植着芦苇、黄花鸢尾、美人蕉、水葱、千屈菜、睡莲等植物,中水从污水处理厂注入提升泵站,再由泵站提升到潜流湿地,经潜流湿地吸附、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后,汇入表流湿地,最后才排入河道。通过生态修复技术,许昌河湖水系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由于长期缺水,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谋划之初,许昌许多群众甚至一些干部心存疑虑,对能否建成三大水利项目缺乏信心。许昌树立开放理念,凝聚全民共识。市委从统一市委常委一班人思想开始,通过会议、辅导、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全市党员干部释疑解惑,凝神聚气。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层层发动群众。党委、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信心和决心,换来了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真心支持,汇聚了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两年来,全市没有因水系项目建设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中心城区河道治理影响了城市交通,但群众纷纷表示“路堵心不堵”;众多企业也纷纷慷慨解囊,捐赠4000多万元用于水系建设。

  在工程措施不断实施的同时,非工程措施及制度建设也在同步推进。许昌市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在“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约束和监督考核下,许昌万元GDP用水量比10年前下降了8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85%,全市纳入考核的8个重要水功能区全部达标。在省政府对201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考核中,许昌市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配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源优化配置方案》《许昌市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许昌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先后出台,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许昌市市长武国定说:“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我们理顺了体制机制,补齐了水利短板,弥补了生态欠账,树立了科学理念,顺应了民心民意,推动了城市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让许昌的兴水之梦逐步从蓝图变为了现实。许昌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自加压力,三年任务,两年大头落地,“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已经形成。

  梦想照进现实

  生态建设激活发展动力

  2015年9月25日,是载入许昌史册的日子。许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蓄水成功,大陈闸拦蓄的北汝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心城区的河道湖泊,整个水系碧波荡漾,清水畅流。许昌市民沿着河道奔走看水。“每条河都通啦!”岸上满是亲水的群众,孩子雀跃,老人欢笑。

  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是许昌万众期待的时刻。这一刻,他们等得太久。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大水利项目,彻底终结了许昌持续多年的缺水之困,突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圆了数代许昌人的兴水之梦,谱写了一曲惠民兴城的时代壮歌。

  不到许昌,难以感受到许昌人对水的那份期待,那份真情。春日的下午,许昌市魏都区平安广场内, 62岁的祝凤华老人正带着小孙子在公园的长凳上读书,一泓清水在身旁流过。“我家就住在这对面,接完孙子放学就喜欢来这儿坐坐,看见水,心情都舒畅了,孩子读书也不觉得闷。”说起许昌水的变化,老人直呼“想不到!想不到!” “我们许昌人太盼水了,以前没几条河里有水,现在处处有水景,环境大不一样了。政府真是为我们做了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在开挖出380亩水面的北海公园,最近两周内来了近十万春游的学生。沿这里的水岸走一圈,几乎能看到各个年龄段的许昌人:蹒跚学步的孩童,弹吉他的少年,拍婚纱照的新人,跑步健身的中年夫妇,听曲、跳舞的老人。从前市民口中那个“有啥可转,半晌就能转完”的许昌,已华丽转身为可以看河景、坐游船、观喷泉,两天都转不完的魅力新城。

  水来了,不仅为许昌带来了美景,增添了灵气,提升了品位,也唤起了人们“尊水、惜水、护水”的共识。不久前,市委书记王树山接到了一位企业主发来的短信。短信说:“我们刚刚关停了厂里最后两条造纸生产线,虽说厂里排出的水经过处理都已经达标了,但作为景观用水还不达标。咱许昌费那么大劲修了这些河、湖,蓄了水,那么漂亮,不能再让它受到一点污染。”

  水生态的改善,给许昌发展带来了旺盛活力。人们再次渴望逐水而居,河湖周边土地升值,亲水楼盘瞬间“火”了起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内芙蓉湖畔的写字楼,在芙蓉湖蓄水后,每天来看房的客户成倍增加。一些外地大企业,也纷纷前来考察、洽谈投资项目。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堃说:“实践证明,许昌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惠民工程。”

  许昌市区向东,50万亩节水灌溉农田,如今已建成40多万亩。许昌市副市长赵振宏说,按照规划,50万亩建设任务今年将全部完成。绿油油的麦田已经昭示了丰收的希望,除了运用远程控制、自动测墒等新技术,地埋自动伸缩式、半自动式、中心支轴式自动喷灌机,正在麦田里各显其能。中心支轴喷灌机的喷水长臂,就像为庄稼装上了淋浴器,长臂相接,九跨即能覆盖千亩。相比衬砌水渠浇地每亩耗水110立方米,中心支轴喷灌机每亩只需用水25立方米,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成本。去年,面对60年一遇的罕见大旱,许昌夏粮生产再创新高,实现了“十三连增”。

  许昌治水,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治水、节水、护水的潜移默化之中,许昌也在悄然进行着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造纸业曾经是许昌的污染大户,2010年,造纸业在许昌工业增加值中占比仅为2.8%,污染排放占比却高达49.66%。如今,在水环境压力倒逼之下,众多造纸企业纷纷转型,2014年,许昌造纸工业占比0.8%,污染排放降至24.43%。曾远近闻名的白寨制革业,转行做起了陶瓷、食品和物流。许昌市也正在把一些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集中起来,建设一座循环经济产业园。

  借水之利,许昌大打文化牌、旅游牌。在相传关羽灞桥挑袍的灞陵湖畔,规划面积近8平方公里的三国文化产业园正在动工修建。在碧水萦绕的护城河、运粮河,小桥、步道、亲水平台还在不断增添。护城河里刚刚种上的观赏荷,今年夏天就将盛放迎客,届时,许昌终将不负“莲城”的美誉。

  许昌兴水圆梦的生动实践证明,缺水地区只要找准定位,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精心实施,一样能够做好水文章,一定能够实现缺水地区的生态梦。这或许是许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本报采访组成员:董自刚、 李坤、陈静、张凯、杨沙平、董一鸣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5月6日

本报采访组
责任编辑:林思佚
相关新闻
 
为了水生态 大家一起来
河南濮阳:有了黄河水 丰收有保障
伊洛河:捧出新时代“河图洛书”
河南省濮阳第一河务局春季工程施工全面铺开
河南省防办主任座谈会召开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