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回应民生关切 发展命脉水利——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综述

2012-04-28

  4月25日上午9时,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2011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吹响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号角。中央明确提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云其木格副委员长高度概括了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对农田水利的共识。联组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就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形势、下一步的举措等展开了详细询问。

  受国务院委托,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银监会等部门的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并对11位常委会委员提出的询问进行了回答。

  应对人增地减水缺

  保障农业用水需求

  我国是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特别是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人增地减水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应对这一难题,成为委员们关注的议题。

  马启智委员关切地问:“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干旱缺水地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工业的发展,城市和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如何应对农业用水资源紧缺挑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综合应对。”水利部部长陈雷从八个方面作了回答:一是要在水资源的配置中充分考虑到农业用水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用水需求。二是要着力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保障能力。三是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五是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六是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和水市场培育,用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七是要充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八是要多种措施开源,特别是要利用好非常规水资源。

  发展节水灌溉

  提高用水效率

  一方面我国水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灌溉用水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这成为委员们在分组审议报告中的焦点和热点。“如何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联组会议上,胡彦林委员提出了这一问题。

  围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陈雷部长介绍了当前水利部门采取的几项措施:加大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同时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在北方地区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等节水灌溉技术;会同财政部、发改委等有关部委一起,启动东北四省(自治区)节水增粮行动,进一步夯实东北地区节水增粮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力度;大力研制、开发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设备,加大节水灌溉的普及、推广力度。

  “计划到2015年再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00多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到1亿亩左右,到2015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53以上。”陈雷部长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补充介绍了我国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有关情况。他用“三个结合”介绍了农业部门相关工作的重点:一是强化节水意识与搞好科学规划相结合,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关键技术的节水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二是强化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强化推广分区、分品种、分时段的节水高效的生产技术;三是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全面推进科学抗旱、优化作物布局相结合。

  加强建设与管护

  打通最后一公里

  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田水利的支撑。而我国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日益突出。方新委员和高洪委员不约而同都问到了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近年来大型灌区的改造力度加大,干渠和支渠的配套完善率比较好了,而‘最后一公里’现在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陈雷部长坦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水利部门从几个方面入手采取了措施:一是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二是加强田间和末级渠系的建设,三是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四是深化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五是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目前,正在以县为单位制定农田水利规划,也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为重点来解决。

  “中央制定出台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特别是明确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田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将会得到加快解决。”陈雷部长坚定地说。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在补充回答询问时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支持力度,国土资源部和有关部门将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现在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产权不清晰、管护主体不落实、没有管护渠道的问题,也有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请问怎样才能建立起既能促进建设,又能管好、用好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机制?”刘振伟委员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陈雷在回答时说,水利部已专门制订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将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通过自主选择、承包管理、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等多种形式,明确新建工程的所有权。二是推进已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将工程规模较大、受益户较多的工程明确为农村集体、农民合作组织所有,对受益户较少或较分散的工程明确为用户自主管理。三是明确管护责任,针对不同工程的性质和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将工程管护责任落实到产权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四是落实维修、管护经费,用水合作组织或集体组织统一负责制定和收取水费,统一负责工程的维护。

  加大投入力度

  补齐水利短板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据测算10年将达4万亿元。如何落实资金,用好资金?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委员们提问的热点。

  针对西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杨贵新委员就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大对西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进行了询问。

  “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水利建设步伐。”面对询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对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要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地市一级资金配套也要取消。要加大资金和项目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力度。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说,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力度:一是资金向西部倾斜,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从根本上增加西部地区的财力。二是在项目安排的时候也加大对西部的倾斜。三是中央投资安排的西部地区公益性水利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地级配套资金。

  对于众多的农田水利资金渠道,如何整合好这些资金,形成合力,使农田水利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陈雷介绍了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一是统一规划,制定农田水利的县域建设规划,覆盖到2000多个县。二是统筹资金,会同财政部出台了统筹和使用资金的指导性文件和意见。三是分工协作,建立了沟通、协调的机制。四是信息共享。同时,各地在组织实施中把资金进一步整合统筹,可以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外,还要广开融资渠道,多方面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其中银行贷款的投入非常重要。”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表示,银监会会同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建设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积极支持水利建设项目融资方式创新,拓宽水利建设项目的抵(质)押物范围和还款来源。银监会要求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符合农田水利项目属性和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作为农村基层书记,几十年来对农林水有着深厚的感情,郭凤莲委员问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两工’取消,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如何调动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对此,陈雷表示,要强化政府主导,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创新组织发动方式,如广西连续三年组织干部下基层和群众共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奖补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带动,完善基层服务体系,特别是通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组织农民投身农田水利建设。

  不知不觉间,时钟悄悄指向了12时。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气氛热烈。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灌溉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业水价改革……面对常委会委员们的提问,水利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诚回答。询问与回答,都饱含浓浓的民生情怀。疑问在询问中化解,共识在互动中形成。大兴农田水利的声音,回响在金色大厅里,回响在人民大会堂,回响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4月28日

王鑫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最美家乡河.jpg
大图.jpg
把握经济“脉搏” 谋探发展“良方”——山东德州河务局经济工作发展纪实.jpg
网站首页大图.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