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陈雷在甘肃省水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1-08-01

同志们:

  这次到甘肃来,主要是就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行调研,考察甘肃水利建设、管理与改革情况,并就舟曲水利灾后重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与甘肃省进行座谈交流,与大家共商进一步加快甘肃水利改革发展大计。刚才,听了建华副省长关于甘肃水利工作的全面介绍,感到甘肃省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措施有力,下一步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听后深受启发、倍受鼓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甘肃水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按照“四抓三支撑”(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力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圆满完成了 “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陇原大地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甘肃特殊的省情和水情决定了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甘肃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始终把水利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陆浩书记对水利工作非常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采取强有力举措推动水利改革和发展。”刘伟平省长、泽巴足副省长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经常深入防汛抗旱一线、水利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水利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甘肃水利改革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甘肃省各级水利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各项水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治水思路发生深刻转变。结合甘肃实际,提出了“围绕三大主题、突出三大重点、构建四大体系、注重四个统筹、加强五项管理、提高六种能力”的水利发展基本思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也完全符合可持续水利发展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找到了一条破解甘肃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是防汛抗旱减灾成效显著。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洪涝干旱灾害,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应对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水利应急抢险取得重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继黑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项目全面完成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也实现了近期规划目标,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其他重点骨干工程加快推进,初步建成了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生态保护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始终把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关系全省民生改善的大事,“十一五”期间累计解决了6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13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成效显著,农村水电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开展的有声有色,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国树立了榜样和示范。

  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实施。4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及43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面展开,水价改革稳步推进,市县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用水实现了负增长,工业用水效率逐步提高。

  六是改革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水利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科学治水和依法治水力度明显加大,水权制度、河西内陆河流域统一管理、水务一体化管理、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可以说,近几年是甘肃水利事业发展最好最快、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为明显、水利改革创新力度最大、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特别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全省人民一道,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奋力抗灾,取得了重大胜利,充分体现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充分展示了甘肃水利人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良好形象和过硬素质。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多年来关心、重视、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甘肃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年奋战在甘肃水利战线上的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

  二、甘肃水利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甘肃的支持力度。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强调要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同时,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藏区、革命老区等加快发展,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受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制约,甘肃水资源问题比较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极为突出。甘肃“十年九旱”,是全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每年缺水近13亿立方米。同时,黄河分水指标即将全部用完,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承载能力,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据预测,2015年全省总缺水量将达到22亿立方米。

  二是水资源调控能力严重不足。全省尚未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保障体系,还有近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城乡水源工程建设滞后,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三是防洪保安能力亟待提高。全省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近300条,很多未经系统治理,防洪标准低。上百座小型水库存在病险问题,安全隐患突出。山洪灾害防治十分薄弱,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生态环境尚未根本好转。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8.62万平方公里,水源涵养保护、拦沙保土、坡耕地治理等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引发了绿洲萎缩、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石羊河、黑河、党河流域治理和敦煌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五是水利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地方建设资金筹措困难,严重制约水利发展。水利工程“两费”还没有足额落实到位,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农业灌溉水价偏低,严重影响工程的良性运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全面理顺,依法治水管水和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努力实现甘肃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甘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甘肃省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中央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战略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和水土资源保护能力,为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一要继续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抓紧完成引洮供水一期及配套工程、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等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引洮二期、引洮济合和重点区域水资源保障等工程的规划和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同时,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3个规划及制订的4个实施方案,抓紧全面完成好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水利项目建设,尽早发挥效益。

  二要着力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全面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深入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68座病险水库和38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实施中小河流和重点山洪沟道治理,继续开展重点河段防洪工程建设,争取“十二五”期间全省堤防达标率达到48%。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

  三要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抓住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机遇,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组织发动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规划水利项目,大力开展以抗旱水源建设、末级渠系改造、农田灌排配套、节水技术改造等为重点的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特别要针对近年来水旱灾害暴露出来的农田水利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加以整治,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重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特别是河西走廊,这里是甘肃省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但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一定要通过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率、加大科技投入等措施,合理确定粮食种植面积、灌溉面积和增产规划。

  五要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抓紧完成石羊河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的调整工作,切实巩固已取得的治理成果,加快治理步伐,科学有序推进,确保远期10年建设任务5年完成,提前实现生态修复、地下水位恢复、用水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目标。抓紧完成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协调,争取尽快上报国务院审批,早日付诸实施。认真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规划,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流域治理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确保敦煌盆地和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恶化趋势早日得到有效缓解。加强渭河等流域重点治理,进一步加快梯田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

  六要深化重点领域水利改革。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深入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水利投入主渠道作用,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深入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深入推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要有明显进展。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大对防汛专业抢险队、抗旱服务队、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强化乡镇水利站的公益性职能,按政策落实编制和经费,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切实做好当前防汛抗旱工作

  甘肃省既是传统老旱区,又是山洪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地区,防汛抗旱任务十分繁重。当前,正是防汛“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甘肃涉及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不能低估,防汛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据气象预测,近期西北干旱地区仍无有效降雨过程,甘肃部分地区的旱情可能继续发展。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都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7月26日,国家防总召开了今年第二次全体会议,回良玉副总理对当前防汛抗旱减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甘肃省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水利部门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国家防总全体会议的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工作。

  一要强化责任落实。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进一步落实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切实将责任制贯穿到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队伍组织、物资储备、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

  二要强化监测预报。高度重视汛期气象预报和汛情监测预警工作,密切监视天气和汛情的变化,滚动预报雨情和水情,特别要加强对局部性、突发性强降雨的监测预报,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

  三要强化重点防范。突出抓好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隐患排查,认真开展堤防、水库、淤地坝等设施的巡查抢护,特别要加强对山区沟道不稳定堆积体的监测,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理。对各类在建工程、病险水库和水电站,要切实落实安全度汛和应急抢险措施,严格执行调度运行方案,确保安全度汛。

  四要强化转移避险。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面落实各类转移避险预案和措施,加强宣传、培训和演练,提前发布灾害预警,及时转移受威胁人员,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五要强化山洪防治。甘肃已安排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中央投资的39个县,要加快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落实运行维护管理经费和人员,做到排查巡查到位、预报预警及时、转移避险有效,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

  六要强化抗旱措施。目前甘肃部分地区旱情仍在持续。要把确保城乡人民饮水安全放在首位,合理使用和调配好抗旱水源,统筹安排好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今年甘肃6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纳入了中央经费补助范围,要加强设备购置、业务培训、制度建设,着力提高抗旱应急能力。

  同志们,甘肃水利改革发展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水利部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甘肃的水利工作。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奋发努力,甘肃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水利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8月1日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最美家乡河.jpg
大图.jpg
把握经济“脉搏” 谋探发展“良方”——山东德州河务局经济工作发展纪实.jpg
网站首页大图.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