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陆游祖居的泗龙桥
 
分享到:
2020-05-21

 

泗龙桥

  □童志洪

  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鲁东村,在碧波千顷的青甸湖(古称青田湖)上,有一座被民间俗称为“廿眼桥”的古桥。如果不看桥南首那块标明其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古桥群”之一的石碑,人们几乎忘了它的大名──泗龙桥。

  泗龙桥的前身是宋朝的“鲁墟桥”。此桥在绍兴历代方志上均有记载。作为宋朝山阴县水乡泽国的舟楫要津,鲁墟桥南通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的鉴湖堰堤,北接西晋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的西兴运河(今浙东运河),桥下之水在《嘉泰会稽志》中被称为“大泽”,即从三山、吉泽至南庄的浩瀚水面,堪称为“九水乡”。

  当年民间出资建桥时,为节省建桥的工料与人力,虽然此桥建在青甸湖最窄处的湖面上,但仍长达百米。这在古代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这座古桥历尽沧桑,曾数次被毁,现在遗存下来的桥系清代重建,并在民国年间,经当地乡绅集资重修。因整座桥形似水上长龙,主桥桥墩上有四座石雕龙头,后世易名为“泗龙桥”。又因为拥有20个桥孔,民间俗称“廿眼桥”。以前桥上曾镌刻有两副对联,一联为“建近千年,路达南北;石驰廿眼,水通西东”,另一联为“登新阶级高接梅峰,整旧规程前承鉴水”,如实记述了这座古桥的历史变迁。

  泗龙桥工艺精致考究,纵横南北,气势宏伟,景观秀美。整座大桥由3连孔半圆形拱桥和17孔石梁桥组合而成。全长近百米,桥面宽约2米。其中3连孔拱桥,中间孔直径约为5.6米,左右两旁桥孔直径约为4.5米。这座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古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有载。作为鉴湖西部的历史遗迹,在民间素有“十里湖塘七尺庙,三山十堰廿眼桥”之称,在绍兴古遗存中享有独特的盛誉。

  爱国诗人陆游曾对此桥给予过特别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这座跨湖大桥的雄伟壮观,周边拥有幽雅的山水景色,而更是因为这座桥北的水村鲁墟,是他魂牵梦萦的祖居地。浏览放翁吟咏故乡的诗文遗稿,个中不乏对故地的眷恋之情。诸如《泛舟至鲁墟》《夜过鲁墟》《鲁墟础》《鲁墟舟中作》等。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里,抒发的都是他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陆游先祖原籍吴郡,其七世祖陆忻因不愿在吴越国入仕,隐居到山阴县鲁墟村,从此从事农桑,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因此,陆氏自七世祖到五世祖这三代人中,“寂然如雾豹冥鸿”(《渭南文集》),无一人踏入仕途。但自陆游高祖陆轸起,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不仅考中进士,还当上了太傅。其曾祖父陆珪将家从山阴县鲁墟迁到会稽县山水绝佳的吼山别业。后来,任过太师的祖父陆佃又把府第安在了越州城内。从此,鲁墟祖业日渐荒废凋敝,陆氏族人再也没回迁过鲁墟故宅。

  生于北宋,逃避战祸途中的陆游,自幼住在山阴城内的府第,虽从未在鲁墟住过,但一直却对此地念念不忘。数十年间,无论是在临安任职、剑南军旅,还是告老还乡,他对各处祖居的吟咏眷念,尤以鲁墟为最。

  成年后的陆游,曾多次来到鲁墟桥畔,寻访祖上旧业。在《夜过鲁墟》中,陆游用复杂的感情抒发了对这处故宅百年兴衰感慨的心境:“中夜过鲁墟,船底鸣细浪。月出菱歌长,林闇绩火壮。故居不可识,四顾但青嶂。百年几废兴,抚事一凄怆。士生本耕稼,时来偶卿相;功名亦余事,所勉在素尚。况吾多难者,久已冥得丧;微禄行当辞,没身事幽旷。”

  因为祖居早已圮废,中年时的陆游,便用官俸积蓄,在离他祖宅不远处的鉴湖畔,修建了“三山别业”,前后居住此地长达40年。在此期间,无论是外出就仕、做客,或接送几个儿子赴考、上任,从“三山”乘小舟,经西兴运河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等地,这座鲁墟桥都是其必经之处。

  陆游每每途经鲁墟之暇,便会舟系鲁墟桥下,登岸寻访祖宅。返回时,则会盘桓在鲁墟桥头,遥想祖上在此地务农的景况。在《鲁墟础》中,他写道:“鲁墟无复坏垣存,偶榜舟来入乱云。杜曲桑麻犹郁郁,桃源鸡犬亦欣欣。青围旧墅千峰立,绿引官河一脉分。我卜数椽差不远,得归何以报吾君。”诗中深情地描述了他在祖居周围所见到的景况。

  陆游的几代先祖,在鲁墟一直以农桑为本。先祖隐居生涯时的故宅,本来并不奢华。在岁月的侵蚀下,原先的宅基,连断墙残垣亦已不复存在,唯有遗址篱笆内的桑竹依然葱翠。邻家屋前墙后传来的鸡犬之声,仿佛依稀还记录着昔日的田园气象。站在鲁墟桥上,面对此情此景,他不禁感慨万千。在《渭南文集》中,他写道:“予先世本鲁墟农家,自祥符间去而仕,今且二百年。穷通显晦所不论,竟无一人得归故业者。室庐桑麻果树沟池之属,悉已芜没。族党散徙四方,盖有不知所之者。过鲁墟,未尝不太息兴怀,至于流涕也。”

  或许是出于对逝去祖上的深切眷恋,在曾为《嘉泰会稽志》作序,并与长子陆子虡参与该志编纂修订的陆游笔下,亦不能忘怀这座祖宅旁边的古桥,因此也将其写入了府志:“鲁墟桥,在县西北一十三里。南为漕河(即鉴湖),北抵水乡,如三山、吉泽、南庄之属。又北复为漕河(即西兴运河),漕河之北,复为水乡,渺然抵海(即三江口),谓之‘九水乡’,盖大泽也。曾文清(即陆游老师曾幾)诗云‘谈夸水乡胜,谓不减吴松(即吴淞)’,即此是也。”对鲁墟桥及周边水与地理环境的记述多达70余字,这也是《嘉泰会稽志》相关篇目中较为少见的一例。

  据明朝嘉靖《山阴县志》载,宋代鲁墟桥下被称之为“吉泽”的青田湖与鱼渎江,有“周回二十余里”方远。数百年沧海桑田,当年辽阔的湖面,现已大为减退。但迄今为止,桥东首的青田湖最宽处,仍达三四百米,周围散落着十余个村落,仍位居绍兴市第六大湖之列。而桥西首的鱼渎江,最宽处亦有一二百米。

  青甸湖不仅具有强大的蓄水功能,而且水质优良,各种鱼类与菱芰等水产丰富。著名的“青甸湖菱”就产自此地。清澈的湖水,亦十分适宜酿制老酒。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这里还一直是绍兴市区自来水的主要取水地。古时湖畔酒户很多,正所谓“万人歌吹绿阴天,酒户茶樯处处连。谁坐水边凉阁子,画罗扇底看游船”。此湖亦是清朝名士李慈铭笔下《青田湖竞渡词十六首》中所写的每年端午时节民间高手竞赛龙舟的上佳之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世代农耕、并不富足的湖畔广大农民,通过建设乡村、创办企业与发展第三产业,早已走上了致富之路。湖边四周,现代化的高楼通信、电视电力铁塔随之而起。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绍兴市各级政府通过实施“五水共治”与“河长制”工程,彻底清除了湖内曾经一度遍布的水草与河蚌养殖网箱,附近印染、制革等污染企业全部搬迁。同时,通过抓好湖岸砌磡,防止了水土流失。青田湖及周边水环境焕然一新,而陆游祖居所在的这座雄伟的泗龙桥,亦成为绍兴水乡休闲与乡村旅游的新景点。

  今天,我又来到了泗龙桥上,站在桥上举目四望,碧波浩渺,水天一色。这座桥已成为稽山鉴水间一处极佳的观景台。湖水荡漾,长桥小舟,与鉴湖南岸的梅里尖山峰,交映成辉,编织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心旷神怡。此时此际,除了感叹民间工匠鬼斧神工般的造桥技艺,800多年前那位忧国忧民、不忘祖先在鲁墟桥畔简朴旧事的放翁老人,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脑际。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5月21日

童志洪
相关新闻
 
打造碧水清流“建德样板”
浙江宁波:科技节水助跑水资源高效利用
山乡告别靠天水 前路奔向“绿富美”——浙江缙云县前路乡区域一体化供水振兴乡村经济
浙江宁波市今年计划完成水利投资100亿元
“铁桶吊篮”送水上山——浙江宁波市因地制宜破解高海拔山区农村饮水建设难题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