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科技赋能 站园结合
——广东新韶水文站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
 
分享到:
2023-11-16
 
  □本报记者 范丹丹
  第七届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决赛于近日圆满闭幕。作为比赛场地,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广东新韶水文站见证了水文人才的脱颖而出。全国水文技能人才也目睹了新韶水文站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并沉浸式体验了广东水文科普园的水文文化。

  科技加持 实现全自动监测 

  新韶水文站是国家重要水文站,为北江干流浈江出口控制站。该站为2010年1月湾头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由受回水淹没的原长坝水文站下迁12公里而来。 

  新韶水文站充分应用在线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引进了视频测流系统、多探头固定式雷达、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在线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此外,在站内的气象观测场,全自动水面蒸发观测设备、土壤墒情监测设备、翻斗式雨量传感器设备等先进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实现水位、流量、泥沙、降水量、蒸发、墒情、水质等7个要素的实时在线监测,满足全自动全量程全天候的现代化监测能力。 

  在水文站二楼会议室里,大屏可接入视频会商系统和中小河流预警预报系统,形成一桌一屏一网的标准化会商环境,并成功应用于2023年防汛工作,为防汛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办公楼前的自记台造型亮眼、引人侧目,被成为“水文之眼”。通过对自记台的升级改造,新韶水文站建设了智慧预警广播系统,运用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识别技术,初步实现自记台等水文设施的智能管理。在数字孪生系统中开发仪器管理功能,探索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您现在看到的是北江流域‘22·6’洪水预演……”工作人员打开数字孪生系统里的数字孪生流域模块,韶关市区的洪水淹没仿真模拟清晰呈现在大屏上。这是新韶水文站建立北江流域水文信息一张图、开发韶关市区三江六岸三维可视化模型等成果的生动诠释。 

  “新韶水文站通过不断提升监测能力,改善会商环境等,积极为现代化水文站建设提供标准化、示范性指引。”韶关水文分局副局长杨武志强调道。 

  2022年6月,新韶水文站观测到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59.56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6350立方米每秒。 

  新韶水文站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报汛站、广东省水文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AI助力 水文科普更有趣 

  “您好,我是数字水文人小韶,有什么可以帮您?”一走进站内办公楼后的水文科普馆,智能讲解员热情地打招呼。 

  “小韶”作为水利系统首个水文数字人,是广东省水文局韶关分局融合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和水文业务功能,打造的新一代水文业务机器人;构建了20多类水文监测仪器的三维模型,可通过语音提问获得答案,科普的互动感、体验感有效提升。 

  展厅内共有八个主题展区,分别是大气水循环、水文学科发展史、水的灾害、人水和谐、水资源、水文监测、水文预报、韶关水文介绍等。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以文字、图片、模型、实物、视频、互动体验等形式,展示了韶关地区的流域地貌、水循环原理、人类的治水历程和水文行业的发展。 

  水文科普馆是广东水文科普园的一部分。广东省水文科普园位于新韶水文站内,是广东省首家以水文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国家重点水文站新韶站建设,总面积2600多平方米。2022年,广东水文科普园成功申报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全国水文系统唯一一家。 

  在室外的水文文化墙上,蓝色的河道象征着流经韶关的浈江、武江、北江,展现了韶关的三江六岸,河道中间是一首《水文赋并序》,详细讲述了韶关的基本河流水系分布、水利枢纽工程、洪涝灾害以及韶关水文的发展和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墙上的浮雕镌刻了中国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和治水故事,以及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 

  除了水文文化墙,水文观测台、水文缆道、气象观测场、地下水观测井和移动式雷达波测流系统等站内水文设施,均面向公众免费开放。2023年,多批中小学生来到这里研学参观,在趣味十足的科普互动中了解水文、爱上水文。 

  2023年是《广东省水文条例》实施10周年。广东水文科普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水文公众开放日”“水文科普进校园”“水文普法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让水文进一步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前站后园、站园结合,以公园式水文站、水文科技创新基地为目标,新韶水文站以自身现代化建设与水文科普相结合,实现水知识、水安全、水文文化的传播。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3年11月16日
范丹丹
责任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粤港签署2024—2026年供水协议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始分段试通水
《广东省农村供水条例》通过
广东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
广东发展水经济成效初显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