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为了绿色在长江源头永驻

  长江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被称为长江源流段,长1217公里。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因此也被称为江河之源。

  长江,在其源头不以江称之,而谓之以河。通天河,因被写进《西游记》而闻名。河畔几棵苍松翠柏掩映的晒经台,至今还流传有唐僧师徒被千年老龟一气之下翻身抖落水中的传说。

  当我们路过通天河长江大桥时,视野中突然多了一种风景,那就是令人惊喜的树木。高大的白杨树,傲然挺立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简直是一种奇迹。如果你的眼光往下扫去,树半腰里无论是圈绕的铁栏杆,还是用石块垒起的防护墙,都会使你感到一棵树在这里生长的艰辛。不过碗口粗的树,在这里却顽强地生长了几十年。而更多的树,则带着辛酸和痛苦半路夭折了。枯干的树像旗杆一样在疾风中挺立,展示着它的悲壮。

  在玉树,除了野生的灌木林和草场外,人工植树造林的历史也不过百年。玉树牧民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也不过二三十年。在玉树高原,人们至今还在念念不忘地传颂着一位德高望重的活佛——嘉央·洛松尖措。100年前,嘉央·洛松尖措就任玉树州称多县有名的拉布寺寺院住持。据说这位活佛当年赶了500头牦牛从800公里远的西宁、湟源等地驮来了树种。当时,一头牦牛驮着四株树苗。每一株树苗、根须用泥土包着,然后再裹一条牛毛毡把它捆绑起来。白天驮在牛背上,晚上扎营休息时,浸泡在水里。说是一个驮队,但只有5个人。荒草野滩,路途遥远,为防御路途中土匪和强盗的袭击,每次出行,总管都要带着一把长枪和一把短枪。护送人员的任务繁重,一个人要看管好100头牦牛。就这样,活佛和喇嘛们风餐露宿,步行100天才把这些树苗驮到了拉布寺。活佛曾有过两次这样破天荒的壮举。或许是寺僧们的诚意打动了上苍,从西宁驮来的2000株树苗竟奇迹般地在第二年里吐出了新枝嫩芽。拉布寺当时有八百僧众,活佛说了,种树是造福后代的大事,为此特令众寺僧每人每年种树15棵,并形成制度沿袭至今。从此,白杨树才在玉树草原安家落户,繁衍不息。当时,也有人埋怨说,别的活佛从外面带回给寺院的是金银财宝,而我们的活佛从外面带回来的却是烧火棍。可是若干年后,感念这位活佛的信徒都感慨地说,嘉央·洛松尖措活佛带回的是子孙后代享之不尽的活财宝。

  拉布寺位于通天河上游,幽静的处所像是世外桃源。四周绿树掩映,山泉淙淙,到处鸟语花香。去拉布寺的路在半山腰,下面是长江。山路崎岖艰辛,一路险象环生,令人心惊肉跳。虽说是牧区,但只要有人烟的地方,便有农田和树木。几年前我们曾驱车来过这里,33岁的拉布寺阿卡罗松达杰说,自从嘉央·洛松尖措活佛在拉布寺种下第一棵白杨树后,寺僧们再也没有中断过植树造林的习惯,包括拉布寺所属的教民们也始终保持了种树的传统。现在河边全种满了树。山上没有水,树很难成活,虽已种了2万株,存活的却只有2000株,即便这样,寺僧们种树的热情依旧不减。拉布寺现有林地500多亩,有多少树,他们没统计过。不过,四个林区都有专职的喇嘛护林员看护,管理很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植树造林,玉树地区几乎所有的树种都是拉布寺提供给各地的,因此拉布寺便有了“绿色宝寺”的美称。

  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植被。称多县水利局局长扎西青培说,玉树州所有的寺院都有种树的习惯,一个寺院种树的多少,往往是衡量一届寺院住持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称多两县,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第一期工程建设县。两县位于长江干流通天河下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自然条件严酷。玉树州立足高原、民族和草原特色,确定了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封山育林为主,封造结合,充分发挥森林水源涵养、护林、护牧、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总体思路,开展了以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为主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长江防护林”是玉树州建政以来所实施的第一项国家级工程。为了绿色的期盼,为了绿色在长江源头永驻,玉树人民年复一年地进行着悲壮的努力。针对树木大敌——干旱的严重威胁,按照工程要求,必须每周浇水一次。于是,栽种了树木的人们,又奋起抗旱。他们通过背水、拉水、驮水、抽水以及开渠引水灌溉等方法,用心呵护着每一棵树苗。勤劳勇敢的玉树人民就这样创造了高原的绿色奇迹。沿途我们看到,从通天河到结谷镇的214国道,两旁杨树青青,28公里均为绿色通道。玉树县的扎西科青杨林区,称多县的叉拉滩造林区,以及囊谦县扎河滩造林区,都是集中连片几千亩,现已成为人们纳凉游玩的绿色胜景。生活在长江源头的人们,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为了保护长江母亲河伤痕累累的躯体,就在海拔4000米高的极限地带,以他们旷日持久的热情和顽强不屈的信念,为着绿色的期盼,做着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绿色玉树、绿色长江源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8月30日

        
孙爱霞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