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农民增收 水利圆梦

2015-07-21

  □本报特约记者 刘茂林

  盛夏7月,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广袤的田野里一片金黄,微风吹来,卷起千层稻浪。“今年,早稻丰收成定局。”青原区农业局局长孙水莲充满信心地说。

  近年来,青原区整合涉农项目,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跑冒漏”渠道进行防渗硬化,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由“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引领农村产业升级,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库中有水,粮食生产有底气

  地处赣中的青原区降雨量丰沛,过境水量充足,但由于蓄水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经常面临“水多、水少、水脏”的尴尬。“有雨抗洪,无雨抗旱,为水的事我们伤透了脑筋。”青原区水务局局长张裕楷说。

  据了解,该区有大小水库54座,总库容2.241亿立方米。经专家鉴定,该区已有37座水库积病成险。

  青原区依托国家项目支持,大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除险一座,摘帽一座,发挥效益一座。目前,该区完成投资17 264万元,除险加固水库37座,新增水库蓄水能力1 450万立方米。

  沟渠通水,农民增收有保障

  在新圩镇田北村,一条条如同血管的U形渠道镶嵌在广袤的田野里,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滋润着庄稼作物。

  “这里曾是‘晴天一把刀、雨天烂糟糟’的望天丘,遇雨淹死,遇旱干死,十有七八颗粒无收。”田北村党支部书记王美芳介绍,村里群众大多无奈选择外出打工,“田是农民的命根,望着成片撂荒的田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为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该区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为撬杠,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统一管理,整合水利、农业开发、国土、扶贫等涉农资金16 525万元,全面改造大小灌区53座,有效灌溉面积增至20.6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96.26%。

  “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后,每年为项目区群众人均增加了80元至120元不等的收入。”张裕楷说。

  高效节水,农业升级有动力

  走进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一股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现代蔬果花卉大棚里,一个个喷灌节水设施摇头晃脑,飞射的水流无声地滋润着脚下的庄稼作物。

  据园区负责人焦贤浪介绍,园区投资2.7亿元,流转土地2万亩,建设标准大棚20万平方米、连栋大棚4万平方米,安装喷灌设施2000多亩,节水设施普及率达95%以上。

  近年来,青原区先后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拥有农产品示范基地100多个,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社128家、家庭农场5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三品一标”农产品26个。

  “以前想都没想过,我们不出村就能当工人、拿租金,想想都高兴!”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附近村民王兰芬笑道。在这里上班的工人基本是本地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一手拿租金,一手拿工资,收入成倍增长,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目前,该区有4.3万农户在现代农村产业链上实现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区平均水平500余元。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7月21日

刘茂林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c12d8b9ae35ee4dcd1f220b1bf83e2b.jpg
65b70a7a9ed7900fac07d1adea54739.jpg
微信图片_20230402095113.jpg
微信图片_20230305101604.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