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改革进行时”采访调研组
一
6月8日,采访组一行来到了山东省肥城市唯一的中型水库——尚庄炉水库。尚庄炉水库属于大汶河水系,总库容3422万立方米,是肥城市进行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
肥城市境内现有中小型型水库78座,大小河流43条,均属大汶河水系,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引调水工程,大汶河年均10亿立方米的过境水资源没法得到有效利用。现任肥城市委书记张成伟曾一语破的:“汶河水白流,工业园、城区喊‘渴’。引汶调水工程势在必行。”
实施引汶调水工程,构建肥城大水网的“脊柱”成为肥城市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当务之急。
在尚庄炉水库坝顶,肥城市水利局局长田希庚指着引汶调水工程路线图告诉记者,肥城市用近三年时间修建了引汶调水工程,将大汶河水通过张侯泵站调入尚庄炉水库,从尚庄炉水库分两路,将水送达边院镇工业园区和城区龙山河。工程共铺设管道33公里,年调水量达3400万立方米。“引汶调水工程将肥城市大汶河、龙山河与尚庄炉水库、张侯水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水网。这样可以更加高效利用过境地表水资源。”
“以前缺水严重制约企业发展,自去年引汶调水工程完工后,我们企业开始受益,每天用汶河水2500~3000立方米。”位于边院镇工业园区的胜利化工公司工程师杨光勇说。有了充足的水源,真空制盐项目得以顺利投产,投产后年销售收入12亿元,纳税3亿元。
引汶调水工程搭建起了肥城大水网的“脊柱”,解了水困,为工业注入活力,又改善了城市水环境。未来肥城市还规划以大汶河、康王河和引黄干渠为骨干网络,通过引汶调水、引黄济肥、尚庄炉水库等水利工程联通骨干网络,实现“东西互补、南北贯通、河库相连、引蓄结合、城乡一体”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可以预见随着大水网的不断完善,应对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肥城将更加从容。
二
顺着引汶调水工程,采访调研组一路北行,来到穿城而过的龙山河畔,扑入眼帘的是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龙山河畔,基本上每隔10多米就能见到一个垂钓者,他们守着渔竿,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水面的动静,等待着收获。清风拂过岸边杨柳,绿荫下隐约有情侣在窃窃私语。河边的小广场上,老人们三五成群唱着戏,聊着天。孩子们沿着河边小径嬉戏追逐。
“过去,这河里的水又脏又臭,还有好多水蚊子,我都不敢带小孩过来。”60多岁的贾月芝老人告诉记者。就在几年前,龙山河和康王河部分河段还因为没有源头活水,经常断流,很多地方基本成为露天排污的通道,水体恶臭,蚊蝇成堆,市民们唯恐躲避不及。
肥城市如此大的转变,源自肥城市委、市政府观念上的重要变革——“建设生态肥城,共筑幸福家园”,源自对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的真抓实干。
水源保障是生态肥城建设的关键。整治穿城而过的龙山河、康王河,构建人水和谐的人居环境,成了生态肥城建设的“头一枪”。肥城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领导小组,从规划上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了创建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市政府分管市长与主要成员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对工作不认真或因工作不力影响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人和事,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
践行崭新的生态理念,需要创新的工作思路。龙山河、康王河水源不足,就通过引汶调水工程进行生态补水。河道污染,就对沿线各断面、入河排污口及重点企业采取实地检查摸底、密集分段监测、快速溯源、不定期夜查等措施,使康王河、龙山河水质得到持续改善,达到国家出境断面水质标准。景观差,就聘请清华大学和天津园林规划设计院名师,围绕水体做“文章”,打造各式各样的亲水驳岸和临水广场,依托河道两岸及河滩建设“水清径幽、景水相融、人水和谐”的水域园林,让水体成为吸引人气的磁石,吸引人,留住人,活跃人……
真抓实干见成效,水生态文明建设给肥城市容市貌带来了巨大改变,也给市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顺着龙山河,来到范蠡公园,只见一片宽阔的湖面,周边房屋白墙青瓦,宛如置身江南水乡,湖边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网兜,在湖里钓着鱼虾。看着捕捉到的小鱼在盆里游来游去,孩子们兴奋不已。离湖边不远的一个广场上,音乐喷泉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孩子。喷泉随着音乐时而高高喷涌,时而摇摆,组合变化出各种图案,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阵微风吹过,站在喷泉边上的人会感到清凉的水雾飞到脸上,凉丝丝的。
“现在经过整治后的龙山河,引来了汶河水,水清了,水面明显增加,水也流动起来了。我们老百姓也多了一个休息娱乐的好场所。”80多岁的陈升利和朋友们一边唱着戏,一起享受着与水相亲的幸福生活。
走出家门,就能看见清水,闲暇时就能在河边遛遛弯,唱唱歌,跳跳舞。水生态文明建设在肥城已经初见成效。
三
离开风景如画的肥城城区,走进湖屯镇供水站,只见小小的供水站管理得井井有条。供水设备嗡嗡作响,正在向着湖屯镇13个村3.1万人提供清洁的自来水。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关系农民喝水的民生工程。但原有的政府或集体建管的模式,因为责任不明、体制不活、人员流动性大等因素,难免陷入“建设——损坏——再建设”的恶性循环,加上群众普遍存有依赖政府或集体吃“大锅水”的心理,时常出现用水浪费、水费欠缴、供水单位无法运转而停止供水的尴尬局面。对基层政府来说,农村饮水工程投资是个难题,后期保障工程长期有效运行更是大问题。
而在湖屯镇供水站记者见到了郑卫国。正是这个能人入股投资,解了湖屯镇的供水难。
总投资1050万元的湖屯镇供水站,郑卫国一人投资700多万元购买了供水站20年的承包权。日后,郑卫国将在政府的监督下,负责供水站的日常维护、水费计收和管网改造等事宜。
对农村供水站进行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是肥城市政府主导下的一次机制体制变革。
肥城市的供水站改革,并不是一卖了之,撒手不管。而是将供水市场交给企业运作,政府加强监管。
肥城市建立了三项运行管理机制:一是行业准入机制。凡是从事农村供水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供水许可和卫生防疫部门的卫生许可,否则一律不允许从事农村供水。二是水价形成和水费计收机制。物价、水利部门出台文件明确规定,农村水价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水价。千吨万人以上规模供水企业由政府定价,对小规模、单村供水实行政府指导价,对供水区域,实行统一水价、统一抄表、统一核算和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的“三统一、三公开”制度,做到了群众放心、企业舒心、政府省心。三是水质监测机制。为保证农村供水水质,要求千吨万人以上供水企业设立水质化验室,配置了常规指标水质检测设备,对出厂水质进行常规检测;同时,每年由政府财政出资20万元,对千吨万人以上供水企业和部分小规模供水单位进行枯水期、丰水期两次检测,对水质不达标的,采取更换水源井或新上消毒处理设施等措施进行整改,确保了“源头”水质安全。
“目前,肥城千吨万人以上规模供水站已全面进行了改革,运行情况良好。”田希庚高兴地告诉记者。
一路行来,短短一个下午,记者感受到肥城市水利改革亮点纷呈,改革红利已经显现。一路上田希庚的介绍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针对肥城实际,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改革促进水利实现跨越发展。
(“水利改革进行时”采访调研组成员:李先明 李洁 王浩宇 王妍 张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