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泰安:山坚水灵念活“管水经”

  □中国水利报记者 袁玥 李坤 赵新 通讯员 李中军

  行走泰安,巍巍泰山、汤汤汶水是绕不开的地理和文化标志。山与水的基因被刻入这座城市的脉络,泰安水利人在治水管水中也不觉融入了山与水的精髓——河砂管理监管完善、执法严格,犹如泰山之威严;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亮点纷呈,宛如徂徕般移步换景;农村水利工程注重管护,“安全水”如同汶水般长流不竭;有效整合资源解决河道工程建管难题,有如山水相映生出别样风采。

  创新的管理思路,大胆的模式探索,让泰安这座古老的山水之城,焕发着勃勃生机。泰安水利的“管理经”,也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河砂整治严如山

  《水经》记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在大汶河泰安段,上游古老泰山的变质花岗岩经过长期风化破碎,由河水不断冲刷搬运,沉积下丰富而优质的河砂资源。过去,乱采滥挖现象屡禁不止,河砂治理一直是泰安水行政执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河道采砂主要涉及开采、运输、销售等环节。实现从严执法、规范管理,需要各个击破,打一套河砂治理的“组合拳”。上世纪90年代,由于管理责任不明、体制不顺、制度不全,在暴利驱使下,河砂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乱采滥挖危及防洪安全,超限超载破坏交通秩序,竞相压价造成资源流失,暴力抢夺资源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影响社会稳定。从2004年开始,泰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河砂资源综合整治,集中力量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整顿,明确主体,整合力量,严厉打击,同时健全制度,理顺体制,推动河砂管理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对采砂源头——河道管理,泰安市在大汶河及其主要支流划定98.6公里的禁采河段,在拦河闸坝、险工险段、公用基础设施的上下游划定274处禁采区,设立明显的永久性禁采标志。对运输环节——车辆管理,在各个采砂中心设立稽查站,对运砂车辆进行停车查验。对河砂去向——销售管理,实行税费缴讫证制度,确保采砂标量与实际限量采砂数量吻合。自此,一张从头到尾的监督大网建立起来,每一个采砂中心、每一辆运砂车辆、每一处河砂销售网点,都要接受全程监管。

  在完整的监督体系基础上,泰安还在全市实施了河砂稽查站点联网工程,信息化的技术利器锋芒出鞘。“这项工程为提高执法成效,强化现场管控能力,确保税费收入,维护统一管理秩序奠定了基础。”泰安市河道管理局局长陈一富说道。

  在宁阳县砂资源稽查指挥中心,只见一面大屏幕上正实时播放全县22处砂资源管理稽查站的监控画面。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在放大的画面中就能清晰看到,每一辆运砂车都在稽查站关卡前有序停车,出示“泰安市砂资源税费缴讫证”后,经稽查人员仔细检查合格方被放行。“我们24小时轮流值班,严格查验税费缴讫证。多少方量,什么样的车型,什么样的车号,做到一车一证一码。”宁阳县河道管理局局长辛武允介绍。这样的河砂稽查站点联网系统,如同末梢神经一般遍布泰安全市,通过视频系统最终传输到河道管理局的“中枢神经”——会商系统中,并辅以票据管理系统和抽砂船舶卫星定位系统,从而实现了对主要稽查站和险工险段、禁采河段、宜采区域的远程实时监控。

  严格的执法制度和现代化的执法手段,不仅有效规范了采砂秩序,也健全了河砂市场,河砂收入得以大幅度增长。“现在采砂手续比以前复杂了,但整个市场整顿好了,砂的价格也就上去了,原来才卖25块钱一方,现在能到40块钱左右了。”泰安市岱岳区多年从事河砂生意的杨先生,欣喜地见证了泰安河砂整治所取得的成效。以往砂资源税费总被人“追着要”,现在则变成了主动“追着缴”。据了解,综合整治河砂9年来,泰安市共征收涉砂税费15亿元,河砂收入成为沿河县乡财源的重要支撑。另外,目前全市每年的河砂开采量仅为整治前的1/4,这种按规划、有秩序的“细砂长流”,也实现了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用水总量保红线

  如果说河砂管理是泰安水利工作的一面旗帜,那么水资源管理就是一张靓丽名片。泰安市属于水资源匮乏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11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形势如此严峻,水资源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全市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用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泰安市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实施办法》。对各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年初定计划,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考核,对新增取水严格控制,对原审批取水加强监管,坚决守住“红线”。泰安市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了水资源自动监测系统,实现水量、水位在线监测。已建设3个监控中心、60多个水量监测站,设立地下水位自动观测井50眼。目前,泰安市已经形成了“论证前置、规范许可、总量控制、严格征收”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一些企业用水大户也主动改造生产环节,节约利用水资源。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年用水量在70万立方米左右,近年来公司投入700余万元进行了污水处理改造,处理后的中水再进行二次利用,中水回用率现已达到60%。

  泰安肥城市大力开展矿坑水综合利用,昔日的废水如今成为支持企业发展的生命水。过去是“挖了一山煤,流走一条河”,煤矿生产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矿坑水问题始终是一个难点。2008年6月,肥城大禹水务有限公司与肥矿集团查庄煤矿签订供水协议,经由赵庄水库向周边企业供应矿坑水。“废水”变成“肥水”,这是个多赢的结果,靠卖水,一年矿上至少增收百万元,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当地深井水的提取,也节省了地表水使用。

  泰安市还对水功能区进行了区划。全市划定一级水功能区29个、二级水功能区32个,42%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确定为Ⅲ类或优于Ⅲ类。

  泰安市政府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纳入了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是要‘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标尺化考核、数字化评价’,把握好‘年计划、月调度、季考核’三个关键环节,确保管理目标更加清晰、制度体系更加严密、管理措施更加严格、责任主体更加明确。”在谈到如何考核水资源管理制度时,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局长曹步山这样说。

  “天上水蓄起来、地表水拦起来、地下水保起来、外部水引进来、能用的水用起来、全民节水动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泰安市正逐步实现以足量水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管护机制长流水

  翻开泰安市的水利史,会惊喜地发现,戴村坝、堽城坝、京杭运河等一大批古代水利工程,如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这背后,是古人治水智慧的结晶,也是泰安人对水利工程管护重视的历史传承。“三分建七分管”,被当代泰安水利人奉为圭臬。《泰安市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实施办法》《泰安市河道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泰安市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建后管理的规范制度,彰显着泰安对管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今年是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办公室主任刘永辉参加农村饮水质量年活动的第三个年头了。每个月他都会抽时间骑车到自己对口帮扶的新泰市泉沟镇宫山前村走访调查,看看新修的自来水管道有没有被堵塞,水源有没有受到污染,农民对饮水问题还有哪些期待和建议。“这个村子过去400年都没吃上自来水,现在通了水,就要让他们能一直吃上干净放心的水。”刘永辉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光要建到底,更重要的是得管到底。”

  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完成后,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着手开展“回头看”活动,组织人员对全市100个村进行了暗访,并向各村支部书记发放调查问卷,对各村供水现状、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调查并征求意见。“全市3600多个村支书的联系方式都记录在册,他们作为我们的饮水安全联络员,一旦有问题可随时联系我们。”泰安市农村供水办公室主任禹海峰介绍。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还与市疾控中心建立合作,一年两次对农村供水水质进行检测,加强对供水水质的监测和信息通报。

  “很多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通过不断‘回头看’才能查漏补缺。我们要实现的不仅是让农村通上自来水,而是保障每个农民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局长曹步山的话道出了活动的初衷。

  这样的建后回看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水利工程做好做精。经过建后回访、维护和提升,泰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最初完工时保证“供水到村头”,升级为“供水到家中”;由“吃上水”变为“吃好水”;由最初仅能保证一天2~3小时供水,到24小时全天候供水。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这样,小型农田灌排设施也是如此。这几年,泰安市抓住国家实施小农水重点县的大好机遇,符合条件的5个县市区全部被列为重点县。以此为抓手,连续投资5.1亿元,把原来分散、独立的渠道连接成一个系统,打通了干渠与支渠、支渠与斗渠、斗渠与农渠之间的通道,有效解决了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跟进抓好建后管护,全力建设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市共设置水利站80个,选配村级水利员3594名,组建乡镇级专业化服务队伍85支,成立乡镇级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12个,村级农民用水合作组织3543个,实现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覆盖,解决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建到底,管到底”的管护理念,让“增收水”长流入农田,让清冽甘甜的自来水长流入农家。

  整合资源显活力

  如果说对水利工程的“回头”检视是一种外在的自我监督,那么让水利工程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则是泰安水利的内在追求。在河道工程建后管理中,泰安市开创性引入市场化经营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因河制宜”实现了单一工程管理向河湖、水域、岸线和滩地的综合开发转变。

  在肥城市康王河畔,规整平齐的河岸滩地上桃花嫣红、绿树葱茏,花椒、黄花菜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以岸养河”模式在这里推行已久。通过把河岸滩地开放给农户承包管理,经济收益和护岸绿化都交由农户,收益与责任有了统一归属。农民得了实惠,河道工程长效管理也有了保障。

  在东平县,曾是“八百里梁山水泊”的东平湖烟波浩渺,实施“以水养河”模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公共水域投放鱼苗,由专人承包管理,再从渔业收益中拿出资金用于河岸养护,构建了“整治——养鱼——护岸”的完整链条。

  在泰安市宁阳县,丰富的河砂资源让“以砂养河”成为可能。宁阳县在河道管理办法中确定了河道工程维修建设基金,专用于中小河流建设与管理……

  对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泰安市更是大胆尝试,探索出一条“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径。河道管理部门可以使用财政资金,沿河企业具备污水处理技术,乡镇存有丰富的劳动力,村里拥有闲置的集体土地……不同主体的资源禀赋,让沿河各县市区看到了“集各家所长”的可能性。能不能让各方以优势资源入股,将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联合起来,实现1加1大于2的突破?这样的构想让人怦然心动。在实践中,泰山区、岱岳区和新泰市通过制定规范的章程,完善合作协议,规范利益分配,各主体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河道管护效率大大提高。

  思路一变天地宽。继股份式管理试行后,承包式管理、租赁式管理、协会式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方式,也相继萌芽开花。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开门管水”,以及融入市场激励机制的投资模式,泰安市水利工程管理有了自发的内生动力,管护资金和参与主体有了更多元化的保障。工程管护长效机制的根基已经筑牢,充足的驱动力让河水一路欢歌,长流奔腾。

  山恒固,水灵动,造就了自然界的神奇。在泰安,水行政管理既有如山般的严格坚守,也有水一般的灵动创新。一部泰安特色的现代“管水经”,必将留下厚重的一笔。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3年9月13日

袁玥 李坤 赵新 李中军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c12d8b9ae35ee4dcd1f220b1bf83e2b.jpg
65b70a7a9ed7900fac07d1adea54739.jpg
微信图片_20230402095113.jpg
微信图片_20230305101604.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