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防凌“智”感十足
包头水文站工作人员开展冰下ADCP流量测验 本报通讯员 张瑞峰 摄
□本报通讯员 刘宁青 记者 黄峰
2月6日9时,阳光明媚,经过一夜寒风洗礼,包头黄河两岸的空气清新,气温依旧是零下20摄氏度左右。
“嘟!嘟!嘟!”汽车喇叭声划破了河边的宁静。包头水文站职工准时到来,开展防凌测报。
包头水文测验断面右岸的冰结得很厚,且河面上冰盖的宽度占河面宽度一半以上,凹凸不平的冰面在朝阳的映照下,泛着点点寒光;断面的中间部分是清沟,河水中没有一点冰凌的影子,格外澄澈;左岸的冰凌稍显窄小,尤其是从右岸看去,像是给包头水文站测验码头罩上一层银色裙摆。
驻足观察后,水文人携带长短不一、大小各异的测量工具走向河边。
“郭新伟确定一下起点距,狄俊明测量冰厚,王凯打冰孔。”张瑞峰放下手中的仪器,有条不紊地安排水文测验工作。张瑞峰是包头水文站副站长,已在一线工作20多年,经验丰富。
郭新伟到包头水文站上班不足3个月,此前一直在黄委宁蒙水文水资源局水质监测中心任职,经常与各种水质监测仪器和设备打交道,是位技术能手。听到指令,郭新伟娴熟地操作卫星导航手持终端,定位起点距,确定冰孔开凿位置。
狄俊明手持IGPR-20雷达冰厚测量仪对准冰面。“45!”机械的语音霎时播报出当前冰厚。记录数据后,狄俊明启动军工笔记本电脑,连接户外电源,做好测验前的准备。
王凯半弯着腰,手里紧握便携式打冰机,垂直对准冰面开凿冰孔。嗡,嗡,嗡……随着刀刃飞旋,坚硬的冰层变成细密的冰沙四散开来。3分钟后,河水从上升的螺旋扇叶间隙涌出,一个直径30厘米的冰孔就打好了。王凯跺跺脚、抖抖裤腿,提起打冰机走向下一个开凿位置。
郭新伟和狄俊明站在刚刚打好的冰孔旁边,一人握着冰下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一人抱着笔记本电脑,开展代表垂线法ADCP流量测验。ADCP探头直径16厘米,可以轻松进入冰孔。探头进入水中后,仅用时100秒,水深、流速、流量等数据就已经显现在操作软件上。
“张站长,刀刃钝了,要换一下。”连续打了7个冰孔的王凯,胳膊变得僵硬,手指逐渐被震得麻木。张瑞峰接过王凯手中的打冰机,拆卸更换刀头后,接力开凿冰孔。
不久后,12个冰孔呈线形依次排列在冰面上,延伸至清沟。4人配合默契,顺利完成了包头水文测验断面右岸的测验工作。
与此同时,在包头水文测验断面中间的清沟位置,“新兵”杨洋和李苑彤操作着无人测验平台搭载走航式ADCP,完成了一个来回的测次。100米宽的清沟,仅仅10分钟就完成测验,结果误差符合要求,是一次合格合规的作业。
通过业务学习和“以学促练、以练促干”的工作实践,杨洋和李苑彤的技能水平持续提高,不仅胜任本职工作,还积极配合黄委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开展冰期流量在线监测研究。
为减轻一线职工冰期测验劳动强度,以更加科学、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防凌工作,黄委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积极开展冰期流量在线监测试验。包头水文站作为试点之一,配合完成了冰孔防冻、ADCP、数据远程传输、数据集成等软硬件设备安装。目前,包头水文测验断面冰下代表垂线的第一组实测数据已成功传输上线。随后,该站将开展水深、流速比测,以便推进冰期水文测验的现代化建设。
受降温影响,此前还是清沟的包头水文测验断面左岸也出现封冻,冰厚达到26厘米。张瑞峰等人结束了右岸和中部清沟测量工作,带着仪器设备,驾驶汽车来到了包头水文测验断面左岸。
张瑞峰和王凯继续打冰,郭新伟和狄俊明继续测流,20分钟后,测验结束。相较于传统的“冰钎+流速仪”配合测验需要花费3个小时以上,如今“打冰机+ADCP”的强强联合,使得测验时间减少了一半多。
11时,包头水文站职工顺利完成水文测验、“三遍手”数据校核上报、水文资料日清,继续开展其他工作……
作者:刘宁青 黄峰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