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图新闻

冰河上的“最佳男主角”

——宁蒙防凌一线水文测报掠影

发表时间:2021-02-05

2021年1月29日,航拍宁夏青石段头道墩冰封河段开河 (高夏阳 摄)

头道拐水文站冰期ADCP测流 (沈国庭 摄)

  □记者 李晓莹 通讯员 刘宁青

  朔风长驱,冰河冷峻,天高地阔,雪原苍茫。

  在千里冰封的中国北疆,作为黄河防凌“主战场”的宁蒙河段,此时正处于紧张的凌汛时刻。宁蒙水文人一年一度与凌汛较量的“战凌大片”,也开始再次上演。

  在气温零下二三十度的“大片现场”,本就人迹罕至的冰河两岸更显寂寥,但在一整片冰天雪地间,却活跃着一群宁蒙水文战线上的热血好男儿。

  他们无惧严寒、不畏风霜,他们是驰骋雪原的“追冰者”、是奋战冰河的“测凌人”、是传承水文事业的“接棒人”……他们也配得上是这段庄严冰河之上的“最佳男主角”。

  雪原上的“追冰者”

  与凌汛对决、和冰凌赛跑,黄委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的冰情巡测队队员们是冰封大河岸边的“追冰者”。

  从河面浮起冰花,到冰花簇拥成团;从冰块顺流而下,到全线融冰解冻——冰情巡测队队员是与凌汛相伴最久的人,他们从流凌开始,到封河、开河,及至全线开通,每一天都在追踪、观测、记录着莽莽冰河的封冻变化。

  此刻虽然已临近春节,队员们却顾不上城里张灯结彩红彤彤的热闹,他们依旧驰骋在冰河岸边,把脉黄河的冰情时刻。

  “嗡”的一声,气流四散喷出,多旋翼无人机腾空而起,从百米高空俯瞰大河凌情。

  巡测队无人机操作员谢涛,是个年轻的“90后”,两天后就是他结婚登记的好日子,但此刻的他依旧气定神闲,娴熟自如地操作着无人机。在他身旁,同事正通过无人机配套的摄像头和平板电脑,观察凌情变化的实时影像。

  “这几年,无人机在宁蒙水文巡测工作中得到了深入应用。比如咱们现在眼前看到的影像,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播,直接让远在千里之外的防凌指挥决策者实时观看现场凌情。”巡测队副队长王亚飞指着屏幕说,“我们还根据不同种类的工作需求,搭配了各种不同功能的软件和硬件,拓展了无人机使用方式:通过图像解析软件,分析计算得到流凌密度和冰凌流速;搭载微波测流仪和测深仪,监测流量、水深;架设浮标投放器、水样采集器,轻松实现指定地点浮标放置和样品采集……现在,无人机从以前遥不可及的高科技已然变成咱巡测队不可或缺的‘新队员’了。”

  虽然治黄高科技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但冰情巡测依旧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它需要日夜兼程不讲朝九晚五的作息规律,它需要鏖战低温没有办公室里温暖如春的空调……为高效监控凌情变化,作为冰情巡测队两大“砥柱”,队长马振平和副队长王亚飞往往需要兵分两路,分别从流凌上下首追逐冰情发展,用丰富的经验判断封河形势,仔细排查记录险工段、桥梁、弯道等重点位置的凌情信息。

  马振平与马韬这对父子档,组队开展凌情巡测。“90后”的马韬是两个月婴儿的“新手爸爸”,而“60后”的马振平则是刚“上任”的“新手爷爷”,为做好巡测工作,虽然万般不舍,爷俩还是顾不上家里新添的宝贝。于是,每个白天,他们驱车追寻封河位置监控凌情,到了晚上,就会通过手机视频连线家人,迫不及待地看看孩子的成长变化。

  一年又一年,队员们的奋斗、艰辛和喜乐,就是这样轮转演绎在他们常年守护的大河岸边。

  冰河上的“测凌人”

  跟随无人机的航拍视野推进,镜头来到头道拐水文站测验断面,该站是黄河干流重要报汛站,是黄河防凌测报核心站,这里也有着全河凌汛期最厚的冰层。

  “今天天气晴好,我们开展一次ADCP和流速仪的流量比测工作,大家尽快准备,行动起来!” 头道拐水文站站长沈国庭是个精壮的内蒙汉子,他站在冰面上组织职工各司其职,做好测验前的准备工作。

  “ADCP测流仪在宁蒙测区的应用极为广泛,在流量测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沈国庭介绍说,“这个仪器进一步提高了凌汛期的测验质量,也减轻了人工测验的工作量,是近年来水文测报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说话间,一切就绪,比测试验开始了。

  测验第一步,首先要打冰孔,这可是宁蒙水文人的“绝活儿”。在头道拐水文站,掌握这项“绝活儿”尤其重要——头道拐水文断面的冰层是几个水文站中最厚的,最大冰厚甚至超过1米。因此,兄弟站上常用的电动打冰机、油锯等设备在这儿都不好使,只能采用传统的冰镩人工凿冰。

  身着厚厚的保暖服人工凿冰,还真是个力气活儿。水文人手中的冰镩、铁锹齐上阵,“叮叮叮”“当当当”“唰唰唰”的各种声音交响,大家伙儿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天气里满头大汗地凿着冰孔。

  “虽然都是打冰孔,但这里面也有讲究。”副站长郝岩刚细细解释,“ADCP测验和传统流速仪测验所需的冰孔尺寸并不一样,ADCP所需孔径约20厘米左右,而流速仪测验需要直径约50厘米的大洞。每个冰孔都要打穿60、70厘米厚的冰层,非常耗费体力,因此下仪器前我们都会根据需要打出大小不同的冰孔,最大限度提高效率。”

  冰孔打好后,ADCP仪器下水了,只见测量中探头出水入水,流速仪在水面水下起伏,很快一组组凌情数据就记录在册了。“此次ADCP冰下测流,测验时间只需流速仪测验的三分之一。”比测结束后,沈国庭组织大家进行反馈总结,职工们对ADCP测验仪装配方便、数据清晰,操作简单易上手,测验精度毫不逊色等优点赞不绝口。

  在头道拐,人工打冰孔的传统治黄技能和ADCP这种现代的治黄科技,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有传承亦有创新,新时代的水文人迎新不忘旧,扎扎实实地做好了岁岁年年的测凌工作。

  首次“战凌”的“接棒人”

  当头道拐水文站职工正在进行ADCP冰下流量测验比测时,与他们相隔近三百千米的巴彦高勒水文站,刚刚入职不足1个月的卢超凡正迎来自己的首次“战凌”之旅。

  在巴彦高勒水文断面上,大大小小的冰凌节节插排,冰块互相重叠插塞,被挤到岸边的冰凌像是剑刃般,依旧保持着昂扬冲锋的姿态。受气温变化波动和上游三盛公水利枢纽调节影响,今年的巴彦高勒水文断面又是立封,如刀矗立的冰凌,仿佛要给卢超凡这位水文新兵一个高傲的“下马威”。

  “常识里的冰面都是平整光滑的,但到了巴彦高勒水文站,我居然见到了立封的冰面,超出想象,特别震撼!”卢超凡要出发去进行封河后的第一次流量测验了。他穿戴好救生衣,拴紧救生绳,跟在站长李军身后小心翼翼地出发了。

  拥有20年工龄的李军细心地带着这个首次“战凌”的徒弟:“在平整的冰面上行走,只要小心不要滑倒就好;但在巴彦高勒的立封冰面上,除了防滑一定要步步踩稳踩实,不然可能出现被锋利冰碴划伤或者不小心踩空卡住的情况。”

  冰凌杂乱的冰面上,李军在前面探路,时不时用铁锹打掉锋利冰碴,卢超凡一边在心中默念师傅的安全叮嘱,一边一脚深一脚浅地向前行进,脚下的每一个踉跄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15分钟后,两人安全到达指定位置。放眼望去,要完成今天的水文测验,400多米的断面上,需要打20多个冰孔。“这怕是到半天也不打不完吧?”卢超凡正寻思着,只见李军手中的电动打冰机已经“华丽登场”了。

  电动打冰机于2018年陆续开始在宁蒙河段投入使用,机器利用蓄电池作为动力,可大大减轻传统人工打冰孔的劳动强度。李军嘱咐了几句注意事项,把电动打冰机交到了卢超凡手上,随着钻头转动,冰屑迸飞,冰面上很快出现了一个小洞。接着,卢超凡换上铁锹铲出碎冰,一个适合测验的冰孔渐渐形成了。

  李军说,“以前纯人工打冰孔,20个需要3小时左右。现在有了电动打冰机,效率提高真不少,还是20个冰孔,1小时左右就能基本打好了。”

  一口气不歇地打完20个冰孔,间隙更换了两三副电池、刀片,卢超凡的双手震得发麻,胳膊也开始酸痛了。不过小伙子一声不吭,继续跟着师傅开始了流量测验。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他一直坚持提着流速仪浸入冰水,提起、放下,一个冰孔测完,立即擦拭仪器表面的水渍,防止出现结冰影响接下来的测验。几个小时后,卢超凡顺利完成了首次测验。他还是顾不上休息,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紧跟李军身后,开始学习如何整理分析当天的水文数据。

  两个橘色身影,坚定地定格在壮观冰河之上,显得格外火热、格外鲜艳。

  勇挑重担尽职责,凌中更显初心艳。即使在厚重冰层之下,奔腾不息的大河依旧静谧流淌,就像是冰情时刻也奋斗不止的宁蒙水文人。风霜雪雨都挡不住他们胸中奔涌的热血和激情,他们用冰雪中滚烫的初心,坚定践行着建设幸福河的庄严使命。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1年2月5日

作者:李晓莹 刘宁青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黄委机关荣获全国“绿色低碳公共机构”称号

加快配套体系建设 推进流域系统治理

黄河流域进入春灌用水高峰期 黄委调度骨干水库保障春灌供水

黑河干流实施2024年度春季集中调水

浩浩春风长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