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韩老
□刘作忠
陈时若(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原总工程师)
韩其为平素不大讲话,不善交际,除了兢兢业业工作,就是看书、学习。他的桌上、床上堆满了书籍、草稿。夜晚,别人睡了,他的灯还亮着。他非常爱动脑筋,时时刻刻在思考问题。
他在沙市工作时,发现当时从苏联进口的流向仪测量流速、流向、环流有很多缺陷。在充分收集相关参考资料后,他想到了飞机上的同步磁罗盘航向仪也许能有用,于是设法从汉口南京航空学院一个仓库找到一个废弃的同步磁罗盘。经过多次改装、试验,经有关部门在长江、黄河、松花江等江河测试并鉴定合格,该仪器能在水上看出水下流向变化,最后定名为“长江58型流向仪”。这在当时属国内首创,发明者韩其为年仅25岁,且只有初中学历。苏联方面对此发明极为赞赏,授予韩其为电站部奖章和奖状。韩其为还因此被评为全国第二届社会主义青年建设积极分子。
韩其为曾说过:如果想当一个水利河流专家,中国的大小河流至少要实地考察几十条,否则是不够格的。
向熙龙(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原高级工程师)
1953年,我与韩其为共事于沙市水文总站,尔后几十年曾多次与他合作。韩其为是个“泥沙迷”,脑子里装的全是泥沙。韩其为是从最基层的水位记载员开始,摸索出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再攻理论,不仅扎实牢靠,应用性也强。他计算水库泥沙从进口到出口的数据,可准确到百分之九十。他在多年前提出的泥沙方面的一些理论,至今还在应用。比如他建立的一维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和所研究的水库长期使用理论对三峡工程论证、设计以至运用中的泥沙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三峡大坝设计,基本上是依照韩其为《水库淤积》的理论设计的,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童中均(汉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原副局长、高级工程师)
我于1963年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进修时与韩其为是同学。老韩这个人学习非常勤奋,每晚都要学习到12点以后才睡觉,节假日也不外出,总见他在读、写、背,他的成绩总是班上第一名。除了努力完成本校的功课,他还经常去武汉大学进修听老师讲河流泥沙学,高等数学概率论、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等课程。平素的刻苦用功,为他后来钻研高深的泥沙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7年5月,全国20座大型水库的代表在丹江口市举行学术报告会,韩其为是主持者之一。为了次日向与会者作会议学术总结,报告泥沙研究新成果,他前一天夜以继日准备,至次日凌晨3点多才睡觉,早6点又起床开始工作,8点登上主席台作报告。
1985年10月,为研究大洪水后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河床演变和泥沙运动特点,14个科研单位和高校的40多位科研人员,沿丹江—汉口河段考察。老韩和我皆在其中。前后40天里,我们吃住在船上,考察了丹江至汉口617公里长的汉江所有洲滩。沿途,老韩比谁都看得认真、仔细,每次大家都上船了,他还在沙滩上不紧不慢地察看泥沙走向。中午大家各自休息,总见他伏在小桌子上写和算。我后来发现,他由于劳累过度,引起痔疮大出血。不过收获也不小,听说他后来编写的水库淤积泥沙统计理论的许多章节,就是此次在小桌子上完成的。
苏业助(汉江水文局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原局长、总工程师)
1984年,老韩和我们几个人奔赴浙、皖、桂、粤、赣、鄂、陕等7省区168座水库考察泥沙淤积情况。没有专车,沿途只能搭乘公汽、火车。水库大多修建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进出多要步行。我们每到一地,先查阅有关资料,再翻山越岭实地勘察。由于经费有限,夜晚就住在臭虫、蚊子横行的小旅馆,经常好几个同事挤住一间房。
据不完全统计,在1974—1997年间,老韩与汉江水文局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有关同志合撰的论文达7篇之多。就我所知,这些同志有的给老韩提供了资料,有的与老韩一起实地调查过,老韩在论文定稿署名时会写上他们的姓名。另外,局里发表的不少论文,也是在他指导下完成的。我举此例,说明一点:老韩这个人够朋友!
蒲跃襄(汉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文局河道测量队原队长)
我多次与老韩配合工作。他先在武汉工作,后调到北京,尽管地位不断提升,但他对我们这些基层的测量员非常诚恳、和气,和我们一起风里来、雨里去,起早摸黑,跋山涉水,一丝不苟地测报每一个数字,收集每一份资料。随船察勘,夏天烈日高照,钢板船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汗流浃背不说,还要与蚊虫搏斗。冬天,寒风刺骨,手脚不时接触冷水,冻得裂口流血。可老韩从来不喊苦喊累。老韩让人敬佩!
来源:中国水利报2020年1月9日
作者:刘作忠
见习编辑:尼冰琳